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數字經濟時代,依托數字技術發展更高水平、更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已成為戰略共識。
當前,我省正處于數字化與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時期,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對數字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共識不足,推動數字化改革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二是數字經濟總量偏小、速度偏慢,缺乏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引領,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支撐能力整體不足;三是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夠快;四是各項政策支持體系、人才隊伍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鑒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強化頂層設計 發掘數字賦能潛力
數字經濟時代,誰擁有數據,誰就能掌握資源、把握先機。我省應充分認識到數字經濟是引領未來的新經濟形態,是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量,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藍海,也是推動龍江振興發展的新要素。龍江有巨大的數字賦能潛力,有雄厚的數字科技優勢,豐富的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獨特的數字開放平臺,這些資源都為數字化賦能龍江制造業轉型升級奠定了重要基礎支撐。
要充分發揮龍江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揮數字經濟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我省應堅持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思想,強化頂層設計,將其納入省規劃綱要。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養,增強抓數字經濟的本領,加強形勢研判,在數字化浪潮中抓住機遇,贏得主動。
夯實發展底座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
若要實現數字化賦能龍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則必須加快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區塊鏈基礎設施布局,夯實網絡安全基礎,為其轉型升級提供基礎保障。
第一,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雙千兆全光網建設,加快5G網絡規模部署,加大基站選址、用電等支持力度,推動基站共建共享,形成連續覆蓋產業園區及制造企業生產車間的5G網絡。布局建設5G研發應用示范區,構建涵蓋技術研發、主設備制造、終端生產、行業應用與公共平臺的5G產業體系,扶持一批5G主設備制造和終端生產企業發展,培育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第二,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供給。深度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合理布局若干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有序推進高能效超級計算、分布式計算和云計算中心建設。依托移動(哈爾濱)數據中心、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哈爾濱基地等重大項目,打造“中國云谷”、大慶大數據產業園等數據產業集聚區,支持哈爾濱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第三,夯實網絡安全基礎保障。落實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和運營單位的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施重點保護。重點致力于強化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提升網絡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攻擊溯源能力;加強主機系統、網絡系統、數據體系等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推廣使用自主可控的服務器、終端、云計算、操作系統、存儲器等軟硬件產品;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軟件定義安全、安全虛擬化等新技術,推進數字化安全態勢感知和風險評估體系建設。
推進智能制造 布局工業互聯網
若要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龍江制造業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全面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則應加速布局網絡平臺建設,開展數字化改造,搭建網絡化協同平臺。
第一,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鼓勵企業利用5G實施內網改造,支持建設5G全連接工廠,推進5G應用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重點企業,比如中國一重、哈電集團和中車齊車,引進和培育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和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聚焦哈爾濱、大慶、佳木斯等重點城市和產業集群,支持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第二,深入推進智能制造。開展傳統裝備制造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等數字化改造。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設備互聯、數據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級,推廣精密智能儀器、智能傳感設備、智能新字號數控裝備、工業機器人等生產設備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部署和應用,促進生產過程精準化、柔性化、敏捷化。
第三,深入實施重點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以數字化改革創新激發企業轉型升級活力,有效發揮國企央企重點制造企業的示范作用和帶頭作用,加快云化、平臺化、服務化轉型。鼓勵企業通過對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的重塑,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構建智能制造新模式和新業態,實現全產業鏈、全生產線、全生產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和科學化管控。
加大支持力度 強化細則落地實施
若要加快龍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應完善對制造企業稅收、補貼、投融資、土地等的政策支撐體系。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加大對制造企業數字化進程中的研發補貼力度,采取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多項政策措施,引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同制造企業深度合作,集中攻關,補齊基礎研究短板,開展核心技術、非對稱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戰略性前沿技術攻關,在量子計算、超導芯片、區塊鏈等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推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
第二,加強數字技術國際合作的資金投入。支持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共建數字化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鼓勵數字化龍頭制造企業跨境合作,構建海外研發中心,吸引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本。
強化人才引培 打造專業人才隊伍
龍江制造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供給體系的支撐,最終的技術創新還是要靠人。目前,雖然我省數字化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勢頭良好,但相關學科的人才隊伍建設仍顯不足。為了更好地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進和使用機制。
第一,大力實施數字化人才培養工程。以培育“互聯網+制造業”跨界人才為改革導向,鼓勵省內具有創新和科研優勢的高校開設與數字化相關的專業,培育數字化高端復合人才。并根據政產學研等各方的實踐需要,鼓勵高校和重點龍頭企業聯合探索多元化的“產教一體”培養模式,通過組建實訓基地、聯合培養和定向委培等形式,打造“技術+項目+人才”的復合型數字人才教學培養體系。
第二,加強企業的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制造業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的核心作用,鼓勵其依托自身平臺引人用人,強化專有人才隊伍建設,使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能夠投身到市場一線,探索轉型升級過程中適合自身特征的數字化模式。
第三,改革人才的流動、選拔和激勵機制。加大對國內外數字化高層次人才的挖掘和招引力度,引進省內急需緊缺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團隊,以及具有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和制造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
新聞鏈接
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其中,到2025年的具體目標為:一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二是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