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新征程上,我們要在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讓龍江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既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由之路。要運用系統思維、具備全局視野、秉持協同意識統籌部署各項工作,以美麗城市建設支撐龍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學規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黑龍江省應立足國土空間格局,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內部聯系的基礎上,依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細化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形成協調有序、功能完備的城市生態網絡。
科技引領,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龍江“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全過程,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循環鏈條。積極培育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文化旅游等新增長極,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同向發力,為綠色龍江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提升生態宜居水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著力提升城市生態宜居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堅守底線,筑牢綠色發展根基。要確保生態廊道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加強城市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大力推廣“無廢冰城”“無廢油城”“無廢林都”建設經驗,因地制宜增加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綠道供給,推進綠地開放共享。
共建共享,促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以哈爾濱為核心的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哈長城市群在教育、醫療、康養、文化、生態旅游等領域的深度協作與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區域生態效益和民生保障水平。
彰顯獨特生態魅力
黑龍江省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平原等優質自然資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要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圍繞“生態+”產業謀篇布局,譜寫美麗龍江建設新篇章。
擴大優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黑龍江省創新推出林業碳匯“一張圖”,通過系統整合森林資源監測數據與遙感技術,精準量化區域碳儲量和碳匯能力,為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和市場交易提供了科學依據。未來,應聚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體系。
釋放潛能,探索農文旅融合新路徑。深入挖掘黑龍江省冰雪文化與邊疆文化、民俗文化的內在關聯與價值潛力,促進生態廊道與景觀廊道有機銜接,讓生態文化資源變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消費體驗。借助創意設計與功能改造,盤活低效閑置的廢棄工廠、歷史街區等“老地標”,將其打造為具有辨識度的生態景觀“新名片”。
增強數字治理效能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數字技術,深刻改變了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互聯互通,構建全域管控體系。堅持全省一盤棋,加快構建“天地空海”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推動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平臺與城市智能中樞平臺數據實時更新共享,形成上下聯動、條塊協同的生態管控新格局。
精準施策,激發基層治理活力。依托數字平臺廣泛收集居民在交通、環境、服務等方面的訴求,根據居民需求偏好動態調整公共資源供給,將簡便、普惠、適老的數字設施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完善線上線下反饋渠道,提升響應速度,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節能低碳生活用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持續推進“光盤行動”。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引導居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作者閆金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調研小結
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龍江“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全過程,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循環鏈條。積極培育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文化旅游等新增長極,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同向發力,為綠色龍江建設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