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過時光》/鄧超予/中國青年出版社/2025年1月
湖北宜昌土家姑娘鄧超予,始終將傳播中華文化、傳承非遺美學視為己任。從民族聲樂歌唱家到作家、非遺守護人、公益助學項目組織者,鄧超予在散文集《路過時光》中分享了自我成長和心靈蛻變的歷程,體現了女性柔美和堅韌并存的一面,也啟發我們要在熱愛中堅持,在探索中精進,將平淡的日子過成詩。
本書分為七章,作者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細膩的情感筆觸,描繪了生活中的點滴感悟、旅途中的風景人情以及對音樂與文化的深刻理解。此外,書中還穿插了作者音樂創作的心得和背后的故事,讓讀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位土家族歌手的音樂世界。她的音樂與文字相互映襯,共同構筑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
鄧超予以詩性筆觸解構了傳統手工藝的深層符碼。母親曬嫁妝的場景被賦予儀式化的美學意義,朱紅、蒼青、藤黃等色彩不再是單純的視覺元素,而是凝結著“向陽而生”的族群記憶與“萬事順遂”的生命祈愿。當現代讀者驚嘆于“火鳳凰”禮裙在戛納紅毯的驚艷亮相時,作者卻將筆鋒轉向吊腳樓里樟木箱散發出的香氣——這種蒙太奇式的書寫,恰如土家織錦中“四鳳抬印”的傳統紋樣,讓文明傳承的莊嚴與個體生命的溫度在文字的經緯中完美交融。
書中對土家哭嫁文化的詮釋生動細膩。當表姐的淚珠墜落在《娘勸女》的哭嫁歌謠中,當王昭君的《琵琶怨》穿越兩千年時空與當代女性實現情感共振,鄧超予敏銳地捕捉到儀式背后的文化辯證法:那些看似悖論的“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實則是土家女兒用聲音構筑的情感聯結。
作為民族聲樂的傳承者,鄧超予在書中構建了獨特的“聲音詩學”。《六口茶》的旋律變異、《我道人間好》的國風創新,這些音樂實踐被轉化為文字場域中的溫情敘事。她將聲樂訓練形容為“金字塔構造”,這個精妙的比喻既暗合土家吊腳樓的建筑智慧,又隱喻著藝術精進的修行本質。書中對“撒葉兒嗬”跳喪舞的解讀,彰顯出作者的文化哲學深度。在鄂西群山環繞的葬禮現場,牛皮大鼓的震動不是死亡的安魂曲,而是生命的狂歡節。這種“向死而生”的族群記憶,與墨西哥作家帕斯的死亡觀形成了跨越洲際的精神對話。鄧超予以人類共通的生死哲思為錨點,將地域性的文化習俗升華為普世性的生命禮贊,這種敘事策略使土家文化獲得了同世界文學一樣的闡釋維度。
鄧超予以“音樂手藝人”的自覺,在文字中踐行著“將功夫練成”的藝術信條。她的寫作既是對抗遺忘的文化存檔,也是重構傳統的創造性書寫。當數字時代的碎片化閱讀侵蝕深度思考時,這種糅合了織錦韻律與聲樂節奏的散文書寫,恰似一劑喚醒文化記憶的良方,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傳統文化、與生活的關系,在時光的長河中,找尋屬于自己的詩意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