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深刻洞察國內外發展大勢,創造性地提出“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這一判斷,深刻揭示出強大國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基所在,是驅動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黑龍江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奮力推進經濟循環高效暢通,全面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高質量振興發展動能?!焙邶埥趪野l展大局中肩負著重要使命,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要素高效配置,推進設施互聯互通,將龍江打造為連接國內與國際市場的戰略樞紐。
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取得了顯著進展,彰顯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從經濟總量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步增長,經濟體量規模進一步擴大,為超大規模市場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從內需結構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內需潛力持續釋放,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從創新動能看,研發投入持續提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超大規模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增長活力。從產業體系看,制造業根基穩步夯實,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增強,為超大規模市場提供了高效、穩固的供給支撐。我國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不僅規模巨大,且蘊藏強勁增長潛力,這是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應對百年變局的堅實依托。“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發展形勢與任務,必須進一步激發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這不僅是有效應對風險挑戰、鞏固增強回升向好態勢的迫切需要,更是從根本上塑造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的戰略抉擇。
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動力根基。高質量發展要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其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打破壁壘、促進競爭,使企業依靠創新與效率取勝,引導資源向優質主體集聚,從而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在微觀上激發創新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最根本、最持續的內生動力。為國內大循環激活內生動力。當前,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需成為增長的重要引擎。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堵點,讓要素自由流動、商品服務高效流通,通過“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互動,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強勁的增長動力。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內市場,是掌握發展主動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基石。它能為前沿技術提供廣闊的落地場景,為戰略性產業提供深厚的成長沃土,為經濟發展提供創新活力。
主動融入和服務全國大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而且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需要。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必須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好,增強我們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v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央已明確“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按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黑龍江應立足國家所需,聚焦暢通循環與提升效能,在服務全國大局中實現高質量振興發展。
筑牢安全基底,成為國內大循環的穩固后方。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通過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要讓“龍江糧”裝滿中國飯碗,更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從“原字號”到“品牌貨”的全產業鏈,提升在國內價值鏈中的地位。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在穩定傳統能源供給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打通關鍵堵點,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開放樞紐。暢通物流通道,積極對接全國統一大市場規則,大力提升跨境基礎設施效能。促進要素流動,破除制約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無縫銜接的營商環境,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
激發內生動力,增加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場景。推動產業升級,運用全國統一大市場帶來的需求牽引,推動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圍繞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現代農業、寒地經濟等特色領域,大規模推動數智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成果的落地轉化與產業化,以場景創新牽引產業升級。放大生態優勢,成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實踐樣板。將龍江的生態財富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碳匯經濟、綠色食品等高附加值產業,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強化區域協同,成為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支點。積極對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引領東北地區協同發展大格局,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與市場規則“軟銜接”,促進創新要素與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共同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現代產業生態,全面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