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改造世界的現實基礎,如何將綠色生活理念有效轉化為綠色生活實踐,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大課題。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注重把建設美麗中國變成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這明確了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根本途徑是在社會實踐中推動生態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圍繞實踐主體、實踐行為與實踐空間三大核心要素建構邏輯體系,是剖析綠色生活方式實踐路徑的關鍵所在。
實踐主體的培育,構建多元協同的綠色行動者網絡。要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從理念倡導走向全民實踐,關鍵在于激發社會基本單元的內在動力,構建一個由家庭、學校、社區構成的,根植于日常生活、多元協同的綠色行動者網絡。這三者環環相扣,共同構筑了綠色行為從啟蒙、深化到實踐的有機體系。首先,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細胞,家庭在個體價值觀塑造上具有奠基作用。其培育機制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家長自身的環保意識與行為,如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等,是最直接有效的示范,能將抽象的環保口號內化為孩子自然的生活習慣。二是綠色家風的營造。通過親子共讀環保繪本、參與舊物改造等活動,讓綠色、低碳的理念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在下一代心中播下尊重自然的種子。其次,學校是綠色知識的放大器,是系統化培育的主陣地。學校的示范作用體現在:第一,將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入課程體系,不僅限于專門的環保課,更要將綠色發展觀滲透到地理、生物等各門學科中,構建跨學科的綠色知識圖譜。第二,打造沉浸式的綠色校園實踐場景。學校自身應成為綠色典范,通過無紙化辦公、建設雨水收集系統、組織環保社團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深化理解,完成從“知道”到“做到”的轉化,培養其生態責任感。最后,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落地環節,是家庭綠色行為的延伸和學校教育成果的檢驗場。其作用機制在于:一是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便捷的垃圾分類設施、社區二手物品交換站、公共充電樁等硬件,是引導居民踐行綠色生活的必要前提。二是活躍的社群文化引導。通過組織社區環保講座、評選“綠色家庭”、舉辦跳蚤市場等活動,營造“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將分散的個體行動匯聚成強大的集體力量,讓綠色生活成為一種社區新風尚。
實踐行為的轉向,倡導簡約適度的綠色消費模式。主體的覺醒最終體現為行為的改變,推動公眾從傳統高消耗模式轉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在衣、食、住、行、游等各領域全面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在衣方面,推動從“快時尚”轉變為“循環再生”,鼓勵舊物改造、租賃共享等模式;在“食”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的施行與“光盤行動”的推進,共同打造了節約型餐飲新生態;在“住”方面,以綠色建筑和節能改造作為主要方向,全面推行新建建筑的綠色標準,同時推廣超低能耗建筑與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在“行”上,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綠色出行體系,發展新能源汽車,完善公共交通網絡與城市慢行系統;在“游、購、娛”等新興消費領域,推動從過度消費轉向理性節制,踐行“使用而不占有”的新消費理念,如短租平臺、二手交易、流媒體訂閱等,這些實踐有力促進了綠色低碳發展,引領可持續消費新風尚。
實踐空間的營造,打造可感可及的綠色生活環境。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塑造人。個體的綠色實踐離不開環境的支撐。要普及綠色生活方式,必須借助系統性的空間治理,為公眾打造可感可及的綠色生活環境。在城市空間治理領域,遵循“讓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理念,城市更新實踐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各地持續推進的“口袋公園”、社區“微更新”,以及工業遺存向生態空間的轉型,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生態功能,還建設了具有普惠性的綠色公共空間,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著市民的生態意識。在鄉村空間營造方面,美麗鄉村建設已邁向綠色生產與生態宜居的更高水平。以完善環保設施、發展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等措施為抓手,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村民在守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中收獲“金山銀山”,從而為農村地區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注入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實踐是貫通綠色理念與綠色行動的橋梁。新時代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深刻體現了知行合一的實踐觀。通過對實踐主體、實踐行為和實踐空間的系統性建構,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目標分解為人民可參與的日常行動,從而使綠色生活方式從外在倡導轉變為內生自覺的社會范式,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實踐支撐。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