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藝術類實驗室作為一種新興的跨界實踐平臺,以獨特的實驗性與研究性,通過系統的在地性實踐,將學術資源與地方知識進行創造性對接,促進鄉村文化從文化根脈到當代價值的創造性轉化,成為重構鄉土文化生態、激發社區內生活力的重要力量,為鄉村傳統工藝的傳承、文旅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深化文化理解,實現共生發展。傳統工藝的核心特質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鄉村振興語境下,藝術類實驗室需加強對鄉村傳統工藝的調查研究,挖掘創造性手工的價值,將其融入當代生活,與現代設計、美學及市場需求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一方面,構建文化調研與傳承人合作機制。傳統工藝是鄉村綿延數百年的活態文化基因,藝術類實驗室開展在地性設計實踐不能簡單提取視覺元素,而是要進行深度文化解碼。一是開展深度田野調查。組建跨學科團隊,通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拍照錄像等方式,對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制作工具及原料等進行翔實記錄,深挖其背后的歷史典故、節氣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并對調研成果進行數字化轉化,為后續創新設計提供文化支撐。二是加強與傳統手藝人的合作。藝術實驗室應當改變以往外來設計師主導、手藝人被動配合的合作形式,邀請非遺傳承人、老手藝人等從業者以駐村藝術家、技術指導的身份深度介入實驗室的運作與產品研發,并通過建設工作坊、沙龍等為鄉村手藝人和設計師提供良好互動平臺,實現智慧共享。另一方面,構建傳統工藝創新實驗體系。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藝術類實驗室應強化建設創新體系,激活傳統工藝文化基因,開發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風格的新產品。一是建立工藝創新工作室。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小型工作坊,成立由設計師和手藝人組成的實驗小組,針對當地原料有針對性地做試驗測試,研究其特殊性質及其美學價值,為傳統工藝的創新設計提供技術支撐。二是促進設計思維與傳統智慧深度融合。對于傳統手藝人進行現代美學、品牌塑造、產品營銷等相關培訓,增強傳統手藝人將傳統工藝轉化為現代產品的能力;而設計師則需注重學習了解傳統工藝的制作流程、文化底蘊等,在認知中尋求創新靈感。
推動產品創新,促進價值實現。隨著消費升級,鄉村旅游已經由觀光式旅游向深度體驗式轉變。為推動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藝術類實驗室應加強鄉村文旅資源整合,推動工藝成果向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旅產品轉化,實現從文化價值到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一是設計敘事化產品。根據鄉村文化內涵和受眾需求,將文旅產品設計與區域歷史傳說故事、民俗風情、節會,以及手藝人自身的經歷緊密聯系,通過產品包裝、二維碼、手作坊卡片等方式,拓展文旅產品敘事渠道,為文旅產品注入情感附加值,并依托媒介收集游客反饋意見,不斷完善文旅產品設計,打造具有高度辨識度的產品品牌。二是打造系列場景化產品。樹立文旅產品品牌化理念,聚焦特定鄉村生活場景,開發系列配套產品,展示鄉村文化資源特色,打造凸顯鄉村特色形象的標志性品牌。例如,東北林業大學家居與藝術設計學院實驗室以學科優勢為筆、地域文化為墨,對紫檀木、黃花梨木等進行改性重組,精心打磨兼具溫度與深度的創意產品,其中為冰雪季量身打造的“指尖文創”,曾斬獲2025繆斯設計獎銀獎。三是開發體驗化產品。積極推動產品銷售與深度文化體驗的深度融合,在實驗室或鄉村設立傳統手工技藝體驗班,邀請傳統手藝人親授技藝,解讀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引導游人體驗傳統手工制作,在切實體驗中增強產品的傳播力與親和力。此外,營造鄉村美學空間。鄉村空間的場地感和精神感,塑造了個體的感知選擇,實驗室應深入挖掘鄉村特有的鄉村內涵和文脈,營造相適應的鄉村美學空間。一是將實驗室空間打造為鄉村美學會客廳。堅持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則,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證空間和時間的開放,在設計中融入本地材料、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手法,提供展覽、交流、銷售、休閑等多種功能,成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極”。二是策劃地方主題藝術活動。實驗室應圍繞本地文化主題定期策劃小規模、高品質的藝術節、設計市集或駐地創作計劃,邀請創作者進行在地創作,利用其影響力為鄉村文旅帶來流量,增強鄉村文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構建創新生態,保障持續共贏。無論是傳統工藝的活化傳承,還是文旅產品創新設計,都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為有效推動產品面向市場,藝術類實驗室要積極加強多方聯動,建構多方參與、共享成果的鄉村文化振興生態圈。首先,完善市場經營機制。實驗室要和當地政府、村集體、合作社、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打造區域特色公用品牌,制定規范的質量標準和包裝體系,借助品牌價值優勢提升產品競爭實力。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以短視頻形式對產品生產流程、原材料選取、工藝流程等內容進行展示與宣傳,建立粉絲社群,通過社群分享、免費福利、邀請參加線下活動等方式鎖定核心社群,由“流量”變“留量”,提高用戶黏性。其次,探索長效治理機制。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任務,藝術類實驗室推動傳統工藝活化傳承和文旅產品創新發展,應建立長效保障機制,激發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一是成立鄉村工藝合作社。實驗室協助手藝人、村民成立規范化的經濟合作組織,以技術、創意等入股,村民以土地、勞動力等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體實體,確保收益公平惠及大多數參與者,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二是加強新農人培養。實驗室應為返鄉青年、大學生、鄉村留守婦女等群體開設涵蓋傳統技藝、產品設計、電商運營、品牌管理、民宿服務等在內的綜合性技能培訓課程,培養既懂鄉土文化又具現代經營能力的新農人,提升鄉村文化創新發展的內部“造血”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鄉村振興的偉大進程中,藝術類實驗室需發揮其在文化藝術研究、創新和傳播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增強社會服務意識,通過推動工藝成果向市場化文旅產品的有效轉化,有效守護鄉村的文化根脈,點燃鄉村的經濟活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落實。
(作者單位:溫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