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浪潮下,民辦高校如何精準對接地方經濟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黑龍江東方學院以10余載的深耕,交出了一份獨具特色的答卷。近日,2025屆國際商務碩士尹建輝從校長手中接過學位證書的瞬間,不僅定格了其個人求學生涯的高光時刻,更折射出一所民辦高校在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上的執著探索與實質性突破。自2011年獲批國家特需專碩項目起,黑龍江東方學院便以生物醫藥工程與國際商務專業為試驗田,構建起產教深度融合、雙導師協同育人、思政全程浸潤的培養體系,為同類院校提供了可借鑒的“東方樣本”。
產教融合:從“校企合作”到“生態共建”的躍升
黑龍江東方學院通過打造“雙牽引、三結合、五段式、一貫通”的培養鏈條,推動產教融合從淺層實習協作邁向深度生態共建。其核心在于將產業需求系統嵌入人才培養全流程,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在生物醫藥工程專業,飛鶴乳業的生產線成為“移動課堂”,企業的技術瓶頸直接轉化為學生的研究課題。白玉瑩以飛鶴干混工藝難題為切入點,其論文成果不僅通過企業評審,更直接應用于生產工藝優化,實現“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用于產線中”。這并非孤例,學校與飛鶴共建的省級現代產業學院,通過“課程共研、師資共聘、基地共用”機制,使企業標準無縫對接教學內容。朱萌萌的新產品研發、張彬的檢測方法優化等課題,均精準對接企業升級需求,形成“研究即應用、畢業即勝任”的良性循環。
為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學校構建了梯度清晰的實踐平臺體系:與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聯合乳品學院,攻堅行業前沿;在貝因美、哈爾濱海關等19家單位設立教學基地,覆蓋全產業鏈。國際商務專業則緊扣黑龍江對俄經貿特色,細分服務外包、跨境電商等五大方向,與綏芬河綜保區等單位共建實訓中心,真正做到“專業隨產業而動,課程因技術而新”。
雙導師制:從“單向指導”到“協同賦能”的突破
“校內導師授我以漁,企業導師導我以行,讓我的研究始終緊扣真實場景。”國際商務碩士安禹赫的感言,道出雙導師制的精髓。黑龍江東方學院通過校內外資源整合,構建起“學術筑基+實踐賦能”的雙軌機制,有效破解人才培養與產業脫節的難題。
學校為每名研究生定制“導師組合”各有側重:學術導師夯實理論根基,負責科研方法指導與學術規范把關;行業導師注入實戰基因,聚焦解決實際問題與職業發展規劃。在生物醫藥工程專業,由企業高管組成的導師團隊深度參與培養方案制定,將飛鶴乳業的“智能制造”、貝因美的“質量管控”等企業標準轉化為培養指標;國際商務專業則匯聚高校學者、海關專家與外貿企業高管組建“導師天團”,通過“政企校”三聯授課,讓學生同步獲取前沿理論與一線經驗。
這一機制成效顯著:尹建輝在雙導師指導下主持國家級課題、發表4篇SCI論文并順利攻博;近三屆研究生累計發表論文112篇。精準的培養導向帶來就業市場的高度認可: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達100%,專業對口率超90%,展現出“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的鮮明特質。
思政浸潤:從“課程思政”到“價值塑造”的深化
“科研追求卓越,更需堅守倫理底線;商務精通規則,更要心懷國之大者。”這一理念貫穿黑龍江東方學院碩士培養全程。學校將思政教育作為應用型人才的“鑄魂工程”,構建起“全程覆蓋、專業融入、實踐體悟”的育人網絡,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入學階段通過“東方精神”講座、校史浸潤等活動,播下“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種子;學習期間設置職業倫理、工程道德等課程,以案例教學筑牢學術誠信與行業規范。專業課教學則精準滴灌思政元素:生物醫藥工程結合“奶粉安全”事件強調民生責任;國際商務在跨境電商教學中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解讀。
思政成效最終體現在學生的實踐行動中。張振宇為攻克乳鐵蛋白提取工藝,連續駐守車間采集數據……這種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需要的價值選擇,正是思政育人的生動注腳。
學校還通過“榜樣引路”增強育人實效:邀請校友講述“一線建功”故事,組織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政策宣講等實踐,在服務社會中砥礪擔當,營造“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態。
從2011年肇始至今,黑龍江東方學院始終錨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產教融合筑牢實踐根基,以雙導師制提升培養質效,以思政浸潤鑄就價值品質,走出一條民辦高校特色發展之路。迄今培養的210名碩士生中,多數已成為技術骨干與行業中堅,以“專業硬、上手快、善溝通、能吃苦”的群體特質贏得社會廣泛認可。這一以需求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特色為追求的“東方實踐”,充分彰顯了民辦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中的獨特價值,為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貢獻了寶貴的“東方智慧”。
(楊海娣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