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秀卿
在高等教育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通過培養區域發展所需人才、推動產教融合等方式,應用型本科高校逐漸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生藝術團作為高校美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校園文化建設和藝術教育的功能,更在立德樹人、文化傳承和價值引領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探索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創新建設路徑,對于完善美育教育體系、推動高校文化育人機制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以文化育人為核心,強化藝術團建設的思想引領功能。藝術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應將藝術團建設納入學校整體育人體系,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藝潤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建立合唱團、舞蹈團、器樂團、戲劇社、禮儀隊等多元化藝術組織,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藝術團體系,使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陶冶情操、砥礪品格、涵養精神。同時,應將藝術團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依托第二課堂育人機制,將藝術團參與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通過主題演出、文化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引導學生在藝術體驗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對于理工科為主的應用型院校,可引導學生將技術優勢融入藝術創作過程,如燈光編程、數字影像、虛擬舞臺建模等,實現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創新,在美育實踐中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創造力與綜合素養。
以組織機制創新為支撐,完善藝術團建設的運行體系。科學高效的組織機制是大學生藝術團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應用型高校應構建“校級統籌—院系協同—學生自治”的三維運行格局。校級層面應強化頂層設計,將藝術團建設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與年度目標考核;院系層面要發揮專業指導與實踐平臺作用,形成教育教學與藝術實踐相互支撐的機制;學生層面則應通過自主管理、民主協商和自我激勵,增強組織凝聚力與創新活力。在運行機制上,可建立“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全流程管理體系。堅持以德為先、藝能并重的選拔原則,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潛在能力;在培養階段強化藝術技能訓練與文化修養提升;在考核與激勵環節將成果與學分認定、獎助政策相結合,形成有效的激勵導向。此外,應通過“外引內培”雙向發力,建設高水平的藝術指導隊伍。一方面,可聘請地方文藝團體專家、文化機構從業者擔任指導教師;另一方面,充分發掘校內教師的藝術特長與指導潛能,形成“專家引領、教師協同、學生主體”的育人模式。同時,可依托校地合作、校企共建等機制,引入社會資源,拓展藝術團活動的社會空間,提升美育育人效能與社會文化影響力。
以融合創新為動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藝術品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藝術團建設應立足學校專業結構與區域文化資源,走融合創新之路。要充分發揮理工科專業的技術優勢,推動“科技+藝術”協同發展。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數字建模、燈光控制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創新舞臺表現形式,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藝術體驗。依托數字平臺開展線上展演、云端藝術節、虛擬展館等活動,拓寬藝術教育的傳播邊界。同時,應注重挖掘和傳承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藝術、紅色文化等融入藝術創作與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具有地域辨識度和文化感染力的藝術品牌。通過舉辦藝術節、校園合唱節、文化展演季等系列活動,展示高校師生的藝術成果,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創新。在傳播方式上,應建設數字化藝術資源檔案庫,系統保存藝術團作品成果;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傳播范圍,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傳播矩陣,使高校藝術團成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地方文化傳播的新窗口。
大學生藝術團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落實美育育人、彰顯文化擔當的重要途徑。只有堅持以文化育人為核心、以機制創新為保障、以融合發展為動力,才能在高等教育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形成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美育體系,推動高校文化育人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良性互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支撐。
本文系青島工學院2024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應用型大學建設專項“民辦工科院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方案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5XJKE081)。
(作者單位:青島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