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抗戰1931—1945》/《中國抗戰》編寫組/東方出版社/2025年7月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嚴泉領銜編寫的《中國抗戰1931—1945》,在廣為收集、整理海內外珍稀檔案的基礎上,以突破傳統戰史的寫作方法,全景式地展現了全民抗戰的壯闊圖景,映照出一個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錚錚鐵骨。
1931—1945 年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全書以恢宏的史詩筆觸,全景式再現了中華民族14年抗戰的壯闊歷程。從“九一八”事變的第一聲槍響,到盧溝橋畔的奮起抗爭;從長城腳下的血肉相搏,到淞滬戰場的氣壯山河;從敵后游擊戰的星火燎原,到持久抗戰的堅韌不拔——這部著作不僅記錄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重鑄的偉大歷程。
有別于傳統的戰史類圖書,這部作品以多維度的敘事體系,將軍事斗爭的硝煙彌漫、政治博弈的暗流涌動、經濟抗戰的堅韌圖存、文化抗戰的精神火炬熔于一爐,構建起全景式的抗戰敘事框架。在空間維度上,本書不僅聚焦正面戰場的多次大型會戰,更深入刻畫敵后戰場的游擊烽火,細膩呈現淪陷區的不屈抗爭,完整覆蓋了中國戰場的每一個戰略空間。書中,編寫者以貫通中外的大歷史視野,將國共合作的曲折歷程、國際援華的戰略博弈、華僑支援的赤子情懷有機編織,最終繪制出一幅氣壯山河的全民族抗戰全景圖。這種多維交織、全景呈現的書寫方式,不僅極大拓展了抗戰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更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在危亡時刻迸發出的力量。
全書還濃墨重彩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巨大活力,詳細闡述了根據地并非僅僅是游擊戰的戰場,更是一片在極端困苦中孕育希望的土壤。其中,“扎根于敵后”一章,展示了根據地如何在日軍殘酷掃蕩和封鎖下生存發展,從“民主的政治”“自給的經濟”“通俗的文化”三個層面,清晰地解碼了其運作機制和生命力源泉。特別是對“減租減息”政策的深入剖析,有力地說明了這項政策如何有效動員廣大農民——這個當時中國最大的人口群體——投身抗戰洪流,成為支撐敵后戰場乃至奪取最終勝利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的另一大亮點是引入了國際視角。抗戰并非中國孤軍奮戰的歷程,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通過援引盟國的援助、國際輿論的聲援等史實,說明中國抗戰對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意義。這種全局觀不僅豐富了書的內容,也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
作為一部振奮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全書并未止步于對過去的描繪。它貫穿始終的“14年抗戰史觀”和“大歷史觀”,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現實關懷。它提醒我們,民族的覺醒與抗爭并非始于盧溝橋的槍聲,而是在東北淪陷的悲鳴中就已萌芽。抗戰的最終勝利,不僅是軍事的勝利,更是民族精神在絕境中淬煉涅槃的成果。書中對“文化界的抗戰救亡活動”“華僑的支持”“知識界的抗戰認識”“大后方的文化生活”等章節的鋪陳,都在向我們昭示:中國抗戰,支撐起血肉城墻的,是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和不屈信念。80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僅要記住當年槍炮的轟鳴,更要銘記“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偉大抗戰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回望《中國抗戰1931—1945》那段血與火鑄就的歲月,感受那份穿越時空依然滾燙的精神代碼,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們從何處來,又當如何堅定地走向新的時代。這或許正是對那段崢嶸歲月最好的紀念,也是對“以史為鑒,共創未來”最樸實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