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進窗欞時,我總愛蜷在沙發(fā)里翻書。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油墨香混著舊書特有的氣息漫上來,像老友遞來的一杯溫茶,將白日里亂糟糟的心思輕輕接住。這方被書香包裹的角落,是我對抗生活蕪雜的秘密花園,也是安放靈魂的棲息地。
年少時讀詩,總愛追著字句里的浪漫跑。讀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仿佛真見著廬山瀑布的白練垂落,連呼吸都裹著水汽;讀李清照“知否,知否”,又為那句嗔怪里的細膩心動,好像看見雨打海棠后,女子執(zhí)扇輕問的模樣。書里的世界是遠方的縮影——我沒見過塞北的雪,卻從“忽如一夜春風來”里摸到了雪花的冰涼;沒走過江南的橋,卻從“小橋流水人家”里聞見了水鄉(xiāng)的濕潤。書像一雙翅膀,帶著我的心思飛越山川湖海,在詩行里種下對世界的好奇與向往。
后來年歲漸長,生活里多了柴米油鹽的瑣碎,也添了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高考失利的那個夜晚,我在臺燈下翻《平凡的世界》,看見孫少平在煤礦里堅持讀書,在苦難里守住對精神世界的向往,忽然就懂了:人生的困境從來不是絕境,重要的是在嘈雜里守住自己的節(jié)奏。工作忙碌時,總愛睡前讀幾頁汪曾祺的散文,看他寫“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寫葡萄架下的蟬鳴、街頭巷尾的小吃,那些平淡日子里的小美好,像一縷清風,吹散了心頭的疲憊。原來,書從不是遙不可及的典籍,而是在我們需要時,能穩(wěn)穩(wěn)接住情緒的“樹洞”。
我曾在圖書館里遇見過一位老人,每次見他,他都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捧著一本線裝書,看得格外認真。有一次聊起,他說自己退休后總愛來這兒,不是為了學多少知識,只是喜歡這滿室的書香。“年輕時為生活奔波,沒心思好好讀書,現(xiàn)在坐著翻幾頁,心里踏實。”他的話讓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奶奶不識字,過去她總愛讓我給她讀故事,每次我讀的時候,她都坐在一旁靜靜聽著,眼睛里滿是溫柔。原來,書香從不局限于文字本身,它是一種能讓人安心的氛圍——是翻書時的沙沙聲,是墨香里的沉靜,是人與書相遇時的那份平和。
如今的世界,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總被手機里的信息推著走,心里的雜念也越來越多。可每當我翻開書,那些浮躁的心思好像就有了歸處。讀《瓦爾登湖》時,仿佛跟著梭羅走進了森林,在湖畔的小屋里看星空、聽鳥鳴,忽然就明白了“簡單生活”的真諦;讀《紅樓夢》時,跟著黛玉葬花、寶玉悟禪,在繁華落盡的故事里,讀懂人生的悲歡離合,也學會了以更從容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起伏。書本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里看見自己,也在文字的滋養(yǎng)里,慢慢整理好自己的心思。
有人說,讀書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可我覺得,讀書是最不孤獨的事。在書里,我們能與千年前的孔子對話,聽他講“仁者愛人”;能與遠方的梭羅同行,看他在瓦爾登湖畔思考人生;能與老舍一起逛北京的胡同,感受市井里的煙火氣。那些作者早已遠去,可他們的文字卻跨越時空,在我們需要時,帶給我們力量與慰藉。
暮色漸深,我合上書,指尖還留著淡淡的墨香。窗外的車水馬龍依舊喧囂,可我的心里卻格外平靜。原來讀書,從來不是要從書里找到所有答案,而是在與書相伴的時光里,學會與自己對話,學會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一份屬于自己的沉靜。往后的日子,愿我們都能與書為伴,在書香里慢慢沉淀,從書中找尋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