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夏天的癡纏,是還未見慣自在飛花的夢,倒見慣了無邊絲雨的愁,連綿不斷。陰天,雨天,花傘。走在銅綠色的雨聲里,眼神因感冒而有些發(fā)暈,似小池塘漾開的漣漪。路人的腳印里都拓了心情。想的是老街,蛋糕店,咖啡館。嘴里的苦,連喝水都是苦的。我平日素來不覺渴,喝不著水,要喝水時,卻屯了一肚子苦水來,便要吃甜甜的東西。故而貪多了甜點,諸如臟包包,慕斯蛋糕,檸檬卷。這些吃食與綏芬河的下雨天最是般配。
綏芬河的步行街,名叫旗鎮(zhèn)街,老一輩人叫龍須溝,而我稱它為老街,聽來多親切。它位于綏芬河市中心廣場和光華路之間,長百米、寬九米,街兩側聚集商貿與美食小館。
老街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初。1903年,清政府在綏芬河設立鐵路交涉分局,1910年,俄國政府在此設立領事館和海關,隨著中東鐵路通車,鐵路員工、各國資本家、僑民和內地移民的遷入,綏芬河人口迅速增加,商貿活動也日益繁榮。上世紀20年代,綏芬河以其便捷的交通優(yōu)勢,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客商云集于此。18個國家在綏芬河設立了貿易機構,有30多個國家在這里設立了代表處。至1928年,綏芬河已位居全國第八大口岸,被譽為“國境商業(yè)都市”。由于眾多國家的機構懸掛各自的國旗,又被稱為“旗鎮(zhèn)”。
想著我是安靜地坐在咖啡店里望向窗外的女子,手中不自覺地攪著咖啡匙,似有所待,似有所思,有故事的空間,頗為質感唯美。末了,疾馳而過的車濺起一灘水珠繡在衣服上,感到一陣針腳的冰涼。
雨停了。天氣晴朗起來。每每至老街,只覺人間煙火十濃,是最接地氣之處。水果鮮攤擺得明亮澄澈,俏皮可愛;菜市場五顏六色,品類齊全;兩邊小吃店的招牌和幌子,繁華耀眼,暖意溫馨。尤其到了夏天,這條街就蒸騰起熱鬧氣來。又以燒烤攤上升的縷縷香氣最為熱鬧,直撲進人的胃腸里。我將雙手背在身后,看著每一個攤位的名號,火爆大魷魚、長沙臭豆腐、烤面筋、脆皮雞腿……安營扎寨的人,營造出人間煙火。坐著的站著的,販賣的行走的,或庸常或平凡或任你是何種身份,這里只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努力地活著。
18國國旗曾在這里飄揚,如今都化作煙火。煙火升騰幾丈高,籠罩住整個綏芬河的黃昏,繚繞啊繚繞,繚繞于周身,盡是市井味道。
月光如雪落,老街的青石板映著銀亮的霜,徜徉不羈的煙火,我愛這一片土地愛得深刻。只怕這煙火太醉人,不記得我的出生和來過。套圈的地方已經沒有人了,射擊的攤位前還有人在打槍,給陶瓷涂色彩的是一對中學小情侶,賣古玩玉器的人和收破爛的人談笑風生……我一路走一路看,我們有時候是生活本身,有時在生活之外。
老街里找個小店坐一坐,青石板上走一走,倒有療愈之效,心情愉悅起來。是這樣的,綏芬河的一處風景一處人情,就如小火慢燉著中藥,先是香氣沁入肺脾,精神上依賴些,再良液入喉,洗滌沉疴,回味處病除,不疾不徐,且心靈一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