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空俯瞰:鶴崗市向陽區。

城市秘境:異域風情打卡地。

非遺傳承:冰花瓷作品創作中。

市井煙火:熙熙攘攘的早市。

時光回溯:光明街“時光隧道”。

墻繪溫情:方寸之間新寫意。

康養新篇:宏祥康養服務中心。

城市印記:鶴崗城市記憶博物館。

活力綻放:火熱舞蹈跳起來(資料片)。
□文/攝 姜玥涵 陳穎 本報記者 吳樹江
深秋的鶴崗,第一場雪悄然而至。雪花輕盈地飄落在鶴崗市向陽區的上空,這里書寫著生動的生活詩行:清晨,陽光照進老舊小區暖融融的房間里;午后,社區活動室中,華調吟誦的韻律與蛋雕刻刀的輕響交織出文化回響;入夜,太陽能燈映照著墻繪的青山鹿影,晚歸人踩著暖光走在回家的路上。
從曾經的煤礦渣土山變身如今的“幸福角”,到非遺技藝走進尋常人的生活,再到早市持續三十載升騰起“綠色經濟”的煙火——鶴崗市向陽區這片承載著煤城記憶的土地,以“人民至上”為筆,把民生實事的“硬支撐”、文創服務的“軟滋養”,繪成宜居宜業的幸福長卷,每一筆都是看得見的變化,每一處都是摸得著的溫暖。
“實”字打底 民生答卷暖人心
向陽區的民生工作,以“實”字打底,暖在人心。近年來,向陽區始終錨定群眾“急難愁盼”,把“為民辦實事”做在日常、抓出常態。曾經困擾居民的屋頂漏水、單元門破損等“煩心事”,如今已在逐項清零——專業施工隊爬樓頂、修屋面,1400平方米的老舊屋頂重煥新顏,200余個漏水點徹底“封口”;“單元門整治”專項行動走街串巷,185個單元聲控燈重新亮起,171扇窗修整得嚴絲合縫,84扇新單元門牢固耐用;“設施修繕”專項行動全域推進,319處落水管完成更新,街角巷尾建起小型休息點,94套桌椅讓居民歇腳有了好去處……2024年至今,已有5條城市道路煥新;420余處破損路面修補平整;27處破損臺階修復一新;更換了50多個破損井蓋;兩處無物業小區路面重新鋪設;1300余棵樹木修剪得疏密有致,近600棵新樹苗在小區里扎下根;增設27個便民信息欄、26個太陽能路燈、新劃定停車位450個——百姓的“期盼聲”已化作了滿街滿院的“點贊聲”。
“房產證終于拿到手,心里這塊石頭總算落地了!”向陽區紫晶城的居民們興奮地說。因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居民多年沒有拿到房產證。近日,向陽區啃下“硬骨頭”,經區政府協調,目前紫晶城40、41號高層321戶居民中的253戶已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房產證。
今年,“潔凈向陽”百日攻堅熱潮席卷全區。區委書記、區長當“總指揮”,清理整治、巡查督導等小組各司其職,黨員干部、網格員、志愿者們拿著掃帚、扛著鐵鍬齊上陣,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勁頭,向私搭亂建、環境臟亂等“城市頑疾”宣戰。如今的向陽區,“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席地可坐”已成為居民日常——包保領導帶隊巡查,亂堆亂放的雜物清走了,破損的設施修好了;多部門聯動保潔,小區樓道一塵不染,戶外廣告牌匾擦得锃亮,市政設施維護得妥妥帖帖,宜居水平節節攀升。
“以前窗外是四層樓高的渣土山,蚊蟲飛、臭味飄,根本不敢開窗。現在推窗就是紅磚廣場,心里敞亮極了!”在南翼社區新建成的1600平方米休閑廣場上,70歲的代秀娟老人滿臉笑意拉著記者的手說。誰能想到,面前這個居民跳舞、下棋的樂園,半年前還是堆積了30余年煤礦渣的土山。據介紹,明年的二期建設還將在廣場上加裝健身器材,讓居民們的快樂再升級。
在紅葉社區吉祥小區,新換的窗戶映著秋日陽光——在社區的幫助下,這個無物業小區的居民成立了業委會,引進了物業公司,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更換了居民樓的老舊破損門窗,物業服務也步入良性循環。在煤城社區德豐小區,30米長的彩繪墻畫滿生活趣事,這是市教育局幫忙加固繪制的“文化風景線”,而新引進的聯福物業公司“先服務后收費”的做法,讓居民住得更踏實;北山街道建安處家屬樓昔日雜亂的轉角,早已變成了“轉角花園”,社區在這里安裝了太陽能燈、擺設了休閑椅,居民們自發種花種草,把小園打理得生機勃勃。今年啟動的“攜手共建美好家園行動”,讓向陽區的多個無物業小區迎來“新管家”,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民生服務不止步,便民舉措暖人心。紅軍街道今年3月開通的“社區我幫您”熱線,成了居民的“貼心線”——微信群里廣而告之,宣傳視頻里講清流程,“街道—社區—網格”三級臺賬記滿需求,“幫辦代辦”服務送上門。截至目前,70余項群眾訴求有呼必應,已辦結落地30余項;675項事項分類管理,350項難題得到妥善解決。和平社區供熱管道改造得暖意融融,馬葫蘆清理得排水順暢,文化墻繪得妙趣橫生;光明街道振興社區從“年年撿垃圾”到“人人護環境”,如今,健身器材粉刷得煥然一新,涼亭修葺得雅致怡人,一場“百家宴”擺開,居民們紛紛端出拿手菜,吃出了鄰里情、社區暖。
養老有“食”力,康養有“硬”件。福雅、鴻福康助老餐廳讓老年人“吃飯不難”:福雅餐廳從2022年運營至今,服務2000余人次,從“政府補、企業讓、個人掏”的“三補模式”平穩轉型市場化運營。在鴻福康餐廳,普通居民15元就能吃到兩葷兩素外加多種主食,且粥品免費;低保及低收入老人每餐只需8元;80歲以上老人每餐10元;其他60歲以上老人每餐12元。餐廳里的棋牌桌、臺球案,讓老人們吃得開心、玩得盡興。新落成的宏祥康養服務中心是“養老樂園”——1.3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280張床位,緊鄰北山公園,推窗見景,康養、醫療“一站式”服務,臺球廳、書畫室、棋牌室樣樣齊全,內有豪華套房、單人間、多人間多種選擇。餐廳食材來自自有蔬菜基地,頓頓配餐不重樣;中心秉持“生態為基、醫養融合、陪伴為核、國際為標”理念,打造“醫護上門3分鐘圈”“一園一泉一氧吧”,讓老人們在陪伴中享受生活,快樂安度晚年。
平安向陽,科技護航。針對無物業老舊小區多、治安防控弱的問題,向陽區綜治中心打出“科技+巡防”組合拳:小區出入口等8個關鍵位置裝上監控,數據接入綜治中心平臺,穩穩補上安防短板;AI數字人當起“宣傳員”,在網格群里播報解讀《黑龍江省調解條例》,讓法規知識聽得懂、記得住;信訪大廳設專門接待窗口,視頻調解設備隨時啟用,定期開展法規、調解技巧培訓。66人組成的調解專家庫“按需點單”,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76起;民警帶隊分時段巡邏,織密了社區安全網。
未來,向陽區將繼續把群眾需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讓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每一位居民,不斷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創+非遺 匠心點亮社區生活
社區文創“活”色生香。“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下午兩點,振興社區的活動室里,清越激昂的吟唱聲穿透窗戶,黑龍江省非遺“華調吟誦”的代表性傳承人于利(白樺)正帶領學員吟誦《七律·長征》。70多歲的老黨員張大爺閉著眼睛,跟著節拍輕輕搖晃著身體;返鄉大學生小李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著吟誦的韻律技巧。“要讓華調吟誦走進社區、走進校園。”社區黨委書記黃芹說,暑假期間,社區專門組織返鄉大學生學習,這支團隊還打造了“文化樓道”,路過的居民聽到吟誦聲,常會停下腳步跟著哼唱。向陽區還為于利(白樺)在光明街道搭建了錄音棚,配備了專業設備。
四樓的蛋藝雕刻工作室里,另一番匠心圖景正在上演。龍江工匠、鶴崗市蛋藝雕刻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巖,正俯身指導學員在鵝蛋上勾勒山水。桌面上,鴕鳥蛋、鵝蛋、雞蛋整齊排列,有的被雕成鏤空燈飾,燈光透過花紋灑出暖光;有的碎蛋殼被繪成風景油畫,小貓、野花栩栩如生。“破碎的蛋殼不是廢棄物,是‘碎片記憶’的創作素材。”陳巖拿起一枚鴕鳥蛋碎片說。1999年,剛從美院畢業的他因一則報道迷上了蛋藝雕刻,拜師學藝后,獨創了“蛋殼油畫”技法,將彩繪、鏤空、浮雕等技藝結合,讓蛋雕作品從擺件變成婚慶燈飾、文創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現在社區居民、大學生都來學,老手藝有了新傳人!”陳巖的臉上滿是欣慰。
活動室七樓,旗袍秀隊員穿著藍粉相間的旗袍,踩著小碎步,腰間的流蘇隨動作輕輕搖擺;隔壁房間里,太極拳愛好者們慢悠悠起勢,手如托云、腳似踩棉;葫蘆絲的樂聲從走廊盡頭傳來,與樓下的吟誦聲遙相呼應。“這些可不是一次性表演,是我們社區常態化的文化服務。”黃芹說。
暑假里,向陽區“冰火相融,匠心傳承”非遺陶瓷研學體驗營在新建的冰花瓷研學基地開營,這也是基地落成后的首個活動。活動依托向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旨在傳承陶瓷文化,讓傳統技藝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活動中,黑龍江省非遺金水陶(冰花陶瓷)創始人、一級美術師王昌利,先為孩子們講解了美學與陶藝基礎知識,再帶領大家動手體驗揉泥、塑形、裝飾等環節。孩子們熱情高漲,創作出一個個充滿童趣的陶藝作品。
向陽區北山露營地今年7月開展的“幸福滿龍江,中華一家親”活動,吸引了眾多來自貴州、上海、山東、江蘇等地的房車旅行者。“我們走了很多城市,鶴崗讓我印象最深。”一對來自貴州的姐妹一邊吃著鶴崗菇娘,一邊愉快地表示,“這場活動讓我們感覺自己不是客人,而是像家人一樣,一起聯歡、一起吃、一起喝、一起跳、一起玩。”夜色中,居民和游客手拉手跳起舞,月光灑在每個人臉上,北山公園的風里,洋溢著“一家親”的暖意。
夜幕降臨,光明街的“愛的時光隧道”亮起燈光,12個月份愛情主題的紅色鋼架在光影里流轉,這里已成為有名的網紅打卡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們往往會穿過“愛的時光隧道”,到兩公里外的伏爾加莊園餐廳吃一頓正宗的俄式大餐,看一場異國風情舞蹈,再愜意滿懷地歸去。
護航“煙火氣” 全力發展商貿經濟
向陽區聚焦政商溝通,搭建政企互動橋梁,全面開展包聯企業“暖企護航行動”,明確全區領導干部包聯企業名單。截至目前,已梳理260戶轄區企業為包保企業,實現領導干部“一對一”精準覆蓋,定期組織開展“政商沙龍”“企業家經驗分享會”等政商交流活動20余次,組織業務骨干、企業服務員走訪企業100余次,協調解決問題118個。其中,一百健身游泳館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此項目由向陽區政府通過積極對接企業洽談落地事宜,全程協助完成選址、辦理施工手續,并助力企業招工,同時加強宣傳報道提升群眾知曉率,有力提升了企業獲得感。
“向陽 9.9 狂歡嘉年華” 點燃金秋消費熱潮。整合轄區音樂餐吧、臺球廳等 25 家文體娛樂場所,依托 “場所深度互動引流” 機制、主題賽事、海量消費券及跨業態體驗券,邀請全市民眾免費暢玩,構建 “一處消費、多處受益”的良性循環。此外,向陽區還推出 “月圓中秋,禮贊國慶” 云閃付消費券,讓民眾吃喝玩樂得實惠,歡樂過 “雙節”。
向陽區的友誼路早市是鶴崗人心中抹不去的“老街基”。這個已走過三十余載春秋的露天早市,從四馬路蜿蜒至九馬路,橫跨六條街巷,聚集著700余戶商販。水果、蔬菜、生鮮、早餐、日用小百貨……晨光里,煙火氣順著街巷鋪展開來,每天近萬人涌進這里購買生活所需,是鶴崗清晨最鮮活的“生活劇場”和“綠色經濟”。
早市的節奏跟著季節流轉:夏晨4點,商販便踩著露水出攤了;冬晨6點,熱乎乎的早餐攤便撐起暖意;無論寒暑,直至上午11點,喧囂才緩緩落幕。秋日的凌晨4點多,早市已熱鬧非凡——早餐攤前飄著油條香,糧油攤擺著飽滿的小米、黑豆,果蔬區的蘋果、葡萄、西瓜堆成小山,郊區農戶自家種的油菜、小白菜還帶著剛采摘的潮氣,“沒施化肥”是最實在的招牌。活魚在盆里甩尾,笨雞在籠里咯咯叫,牛羊肉掛在鉤上透著新鮮肌理,勾勒出生動的民生圖景。
這里的每個攤位都藏著實干故事。60歲的賈玲凌晨1點就從八公里外的家中出發,車斗里碼著剛摘的油豆角、大蔥、玉米,“現采現摘,就賣一上午!”她的菜雖不如超市規整,卻因是“小園菜”,吸引回頭客步行半小時專程挑選。45歲的姜麗娟在早市擺攤二十余載,她丈夫每天凌晨去進貨,她4點出攤,賣沙果、海棠果,夫妻倆從早忙到晚,靠擺水果攤供孩子讀書、買房;呂玉崗夫妻的純豬肉餡蛋堡攤前常年排著長隊,二十年如一日的良心經營,供兒子讀到了研究生。
熱鬧背后,是基層治理的溫情守護。向陽區城管執法大隊負責人趙汐濛介紹,早市有700多個流動攤位、1200余名從業者,夏季日客流量數萬人,日均營業額約30萬元。為此,城管部門須將規范管理與便民需求兼顧。明確劃定經營區域,統一收攤時間,并在起止位置設置公告牌,對周邊自發攤點采取“勸離+引導”模式,既維護市容,也兼顧百姓生計。
針對不同區域的衛生特點,治理更顯精細。水產區要求攤主鋪設防水地墊,七馬路兩側增設防滲漏垃圾桶,引導商戶將污水、帶水垃圾分類投放;果蔬區攤販需自行清理泡沫箱、包裝袋等廢棄物;早餐區商戶需處理完廚余垃圾方可離場,環衛工作人員則在上午10點30分后統一進場清掃,確保熱鬧過后街道重歸整潔。近年來,向陽區在規范早市經營秩序中,累計妥善處理各類矛盾糾紛50余起,以“耐心溝通、公正調解”傳遞執法溫度。
從凌晨的星光到晌午的日頭,友誼路早市不只是買賣場,更是家庭生計所系、味覺鄉愁所在。向陽區以“規范+溫情”的治理,讓三十年的煙火氣持續升騰,既守住了小城鮮活的生命力,也讓普通人靠雙手拼好日子的奔頭,在升騰的熱氣里愈發濃厚。
從南翼社區廣場的晨光,到振興社區活動室的吟誦;從吉祥小區新換的窗,到友誼路早市升騰的煙火——向陽區的幸福故事,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藏在人們推窗見綠的笑容里,藏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掌心的溫度中,藏在商販們靠雙手實現的生活夢想里。
民生“小事”落地,是治理者的初心;文創“微光”匯聚,是文化根脈的延續;早市煙火升騰,是奮斗的底氣。這片土地用實干消解“煤城”的刻板印象,用匠心書寫生活的詩意,未來,還將有更多“人民至上”的答卷,在晨光與暮色里,續寫溫暖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