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里畫外一甲子
作者:王煥堤
我第一次畫黑龍江日報“筆尖樓”,是六十多年前。那是一幅用廉價水彩顏料,畫在廉價紙面上的寫生習作,只有16開紙大。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省報社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只可遠觀無緣近瞧的地方。對于我來說,根本無法想象,在人生的后半場,能與之結下無比深厚的情緣。
以畫為媒 紙墨結緣
2013年上半年,時任生活報社長,后任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總編輯的包臨軒老師,在深圳一位友人處見到我的一幅表現(xiàn)哈爾濱風貌的水彩畫作,便萌生了在《生活報》策劃一次“哈爾濱人畫哈爾濱”的大型連續(xù)報道。這次報道活動很成功,此前我從未有過在報刊上露臉的機會。當我看到自己的畫作和記者的報道文字在版面上出現(xiàn)時,內心深處的激動是可想而知的。但我怎么也不會想到,與省報的結緣,這還只是剛剛開始。
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省報新聞志編輯室主任王彥涵老師在編輯一冊報社的書,準備選用我以前的畫作,用于插圖。一天下午,我應邀到彥涵老師的辦公室。我?guī)ヒ粋€裝滿自己不同年代畫作的移動硬盤。當彥涵老師看到電腦屏幕上一幅畫作時,一下子停住了目光,那是1962年我在街頭寫生的習作,畫的就是黑龍江日報的“筆尖樓”。沒成想,就是這一瞬間,把我與《黑龍江日報》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數(shù)十年。

水彩畫《電車街》
這幅用水彩顏料畫在16開紙上的街頭寫生習作,畫面上的主體是黑龍江日報“筆尖樓”,寫生的位置就在黑龍江日報社后身的電車街上。從畫面看,街上行人稀少,除了“筆尖樓”幾乎見不到什么高大的建筑物,不似如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
這只是我少年時寫生黑龍江日報社老樓習作中的一幅。我之所以能夠多次去寫生這個建筑源于自小的經歷。我9歲之后的幾年時間里,一直住在地段街111號的姐姐家,14歲時在哈爾濱市少年宮美術組學習水彩畫。姐姐家的位置在地段街與透籠街交口處的二樓上,從她家的平臺往南看去,只有黑龍江日報的“筆尖樓”最顯眼。這朝夕可見的景色便成了我在晨昏雨雪中反復寫生的對象。
沒過多久,這幅《電車街》水彩畫便出現(xiàn)在彥涵老師編輯設計的2017年《老樓歲月》臺歷上。臺歷的封面使用了我在2016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霞光中的《省報老樓》水彩畫,而臺歷的最后一幅就是距今數(shù)十年前的街頭寫生之作《電車街》。這冊臺歷設計精妙之處在于,同一作者的兩幅同樣題材的畫作首尾相連,拉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使一冊薄薄的臺歷增添了無比厚重的時空感。

作者在熟悉的街頭寫生
2021年7月,在彥涵老師的策劃下,省報集團的美編和設計師精心創(chuàng)作,布置《龍報藝術地帶——黑龍江日報報人藝術作品展》畫廊?!峨娷嚱帧愤@幅小畫的復繪品登堂入室,被置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陳列。
可親可敬省報人
以畫為媒,我又結識了多位省報的編輯記者。與英年早逝的省報資深記者、著名文保人士曾一智老師雖然接觸有限,但只從一事便可看出其人品格的高尚。一位著名收藏家邀請多位俄羅斯畫家編創(chuàng)了一冊表現(xiàn)哈爾濱歷史建筑的大型畫冊,為這一畫冊的出版發(fā)行,這位收藏家舉辦了一個記者見面會,并在活動中向到場者發(fā)放“車馬費”。曾一智老師當面拒絕說:“我從來不收這樣的錢。”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與資深編輯楊銘曾有過一面之緣。那還是前幾年,在哈爾濱中華巴洛克街區(qū)一個咖啡館里參加一個文化交流活動。熙攘人群里有人向我介紹省報的著名詩人桑克,詩人身旁是一位很有風度的女士,微笑著向我致意。多年后我才知道,這位女士就是在《黑龍江日報》“天鵝”副刊和“龍頭新聞”給我編發(fā)過許多水彩畫專輯和推介文章的楊銘老師,是桑克的夫人。2020年9月,在《時間深處——黑龍江省美術館藏王煥堤水彩畫作品展》展出期間,經楊銘老師編發(fā)的鑒賞文章《在時間深處,在畫里畫外》及一幅我的水彩畫作《雪的韻律》刊發(fā)在“天鵝”副刊顯要的位置上。

《黑龍江日報》介紹作者畫展和作品
經楊銘老師之手在“龍頭新聞”編發(fā)我的水彩畫專輯還有幾個,如2022年5月的《丁香花開又一年 王煥堤水彩畫作品》、2022年6月表現(xiàn)哈爾濱市民生活的專輯《王煥堤水彩畫作品》、同一個月刊發(fā)的專輯還有《繁花盛開的哈爾濱·王煥堤水彩畫作品》等。一直想找機會與楊銘老師見上一面,卻始終未能如愿。后來聽說她已經默默的從自己的崗位上退休了。

水彩畫《省報老樓》
2020年10月,省報資深媒體人井洋老師通過微信找到我,那時她剛創(chuàng)辦《哈爾濱新區(qū)報》不久,正在組織一場以“我心中的哈爾濱新區(qū)”為主題的少年兒童繪畫展覽,想請我現(xiàn)場為孩子們做講評與輔導。我欣然應允?;顒訄龅刈溆谒苫ń卑叮蠛退绿匾怛屲嚨焦枮I最東邊我的居所相接,隨后一同向北疾馳。那日,我們與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相伴,共度了一個愉快而充實的下午。這次“公益課堂”,讓我看到了省報人熱心城市文化傳承的深切情懷。
還有為我編發(fā)過無數(shù)稿件的《生活報》資深編輯靜偉老師,2019年8月曾在微信朋友圈,以我為原型深情地賦詩一首。多年來,許多心地純凈的省報人都成了我可以交心的朋友。
耄耋之年再出發(fā)
《生活報》作為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的都市傳媒,始終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與追捧。2014年,深圳著名散文詩人李松璋先生,為我那組描繪哈爾濱老道外生活、名為《在時間深處相遇》的103幅水彩畫配詩,近一年間,這些詩畫作品陸續(xù)在《生活報》副刊刊發(fā)。2015年9月,該報記者周際娜以《一位冰城畫家的北三情結》為題,為我推出整版報道。2019年8月18日,著名編劇、作家孟烈先生的專稿《再賞王煥堤先生回到時間深處的故鄉(xiāng)——盡顯市井風塵繚繞人間煙火》,登上《生活報》文藝苑·城市版。
自2021年2月7日起,《生活報》在“慢閱讀”版面開設“城市印象”專欄,我循著冰城四季流轉與生活百態(tài)寫生創(chuàng)作的水彩作品,以熱氣騰騰的藝術質感貼近生活,收獲了市民們的熱烈好評。

“天鵝”副刊發(fā)表介紹作者及作品的文章
曾聽聞著名雜文作家姜勝群先生分享過一段往事:一個星期天,他在南崗區(qū)一處報刊亭,見一位老者正購買當天的《生活報》,便好奇詢問:“您常買這份報紙嗎?”老者笑著答道:“不光喜歡看生活新聞,更要集齊‘慢閱讀’上王煥堤每周一幅的水彩畫呢!”
“城市印象”專欄,開設至今已經將近5年。據(jù)我所知,一個專注城市生活風貌的繪畫專欄,能堅持這么久,在報業(yè)史上恐怕也是寥寥可數(shù)吧!這個專欄的編輯周際娜每周備稿時,及時提醒并對畫面內容適時建議,都是讓我堅持下來的主要因素。也促使我以更大的熱忱關注身在其中的冰城生活,創(chuàng)作更多作品,用色彩留住城市記憶,這一切都成為我這個耄耋之人煥發(fā)巨大精神活力的非凡動力。
驀然回首,我與《黑龍江日報》60余載的情緣,如同一幅細膩而悠長的水彩畫卷,緩緩鋪展。那些與省報人的相遇相知,那些在省報平臺上綻放的藝術光彩,都化作生命里最珍貴的印記。將隨著歲月的流轉,愈發(fā)醇厚,在時光深處,歷久彌新。
(作者系國家一級美術師,原黑龍江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退休干部。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