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吳雙 記者劉大泳)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佳木斯市樺南縣創新構建“四統一”農村集體合同管理模式,實現了合同管理的“規范化”,為農村集體“三資”陽光監管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樺南模式”。截至目前,制式合同簽訂工作已全面鋪開,累計簽訂合同6200余份。
統一合同范本,把好“規范關”,讓簽約有章可循。樺南縣從制度源頭構建公平簽約框架,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同管理辦法》,同步配套工程建設、機動地承包、資產租賃、資源發包等6個標準化范本,實現一類交易、一個范本,覆蓋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核心領域。范本不僅明確權屬、位置、規模等信息,更細化列明發包期限、價款標準、支付方式等重點內容,讓群眾看合同“看得懂、摸得透”。
統一編制賦碼,把好“溯源關”,讓合同有據可查。樺南縣創新“登記賦碼”制度,以數字化手段為每份合同建立“終身檔案”。編碼體系含深意,創新18位數字編碼規則,實現一合同、一編碼、全信息。溯源管理提效能,通過編碼串聯合同“生成-簽訂-履行-歸檔”全流程,一碼查到底,為后續集體資產動態統計、風險預警奠定數據基礎,合同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判”。
統一執行流程,把好“閉環關”,讓管理不留漏洞。樺南縣將監管嵌入合同執行每一個關鍵節點,形成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民主議事閉環,明確“村理事會/監事會提議-鄉鎮政府審核-村成員代表大會表決”三級決策流程。監管嵌入閉環,統一刻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同備案專用章”,所有合同必須經鄉鎮備案蓋章才能生效,把鄉鎮監管嵌到合同生效的關鍵環節。
統一錄入平臺,把好“智慧關”,讓監管可感可及。依托自主研發的“樺南縣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一張圖管理平臺”,將合同與平臺內的地塊信息精準鏈接,實現合同實時查看、永久保存,交易過程變成了“看得見的數據、摸得著的流程”,監管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