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楠 李民峰
社會救助是社會治理的保險絲、緩沖墊和精準調節器。
今年是國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大慶市緊緊圍繞“兜底保障、精準救助、規范管理、可感可及”核心目標,不斷提升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年初以來,累計發放低保金、特困供養金、臨時救助金等各類救助資金2.7億元,惠及城鄉低保、特困等對象超5.6萬人,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讓每一名群眾可感可及。
從“主動發現”到“特事特辦”
“網格員是探尋困難群眾的敏銳探頭。”大慶市民政局救助科科長趙飛形象地比喻道。
為確保救助事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解決”,大慶市創新實施“社會救助+網格”工作模式。全市共建立網格4902個,配備網格員5274名,開展業務培訓42場次,累計走訪困難群眾12.8萬人次,主動發現救助線索1159條。
連環湖鎮二龍山村網格員在常態化走訪時,發現村民董某某因病情發展導致醫療負擔沉重,一家人愁眉不展。網格員立即報告并啟動“網格發現+民政代辦”應急響應機制,各部門第一時間“幫辦代辦”,實行“容缺受理”。10月1日起,董某某家庭被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每月領取低保金1170元。
“以前覺得低保辦理很麻煩,要跑好多趟,填一堆表。”董某某感慨地說:“實際上,我們一趟沒跑,沒托一個人,村干部上門就把手續全辦好了。”
為破解救助工作中“不能救”“不會救”“不敢救”的困擾,2024年大慶市在全省率先出臺社會救助領域“一事一議”制度,堅決破除唯年齡、唯證件、唯材料的機械執行傾向。
肇源縣古恰鎮58歲的王某患病失能,屬于典型的“沉默的少數”。在村干部巡查發現后,鎮黨委迅速啟動“一事一議”應急議事程序,認定其雖未達年齡標準,但健康狀況已實質等同于無勞動能力,依據《大慶市民政局關于建立社會救助“一事一議”制度的通知》兜底條款,經過嚴謹核查后,特批將其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
為確保最后的民生保障兜穩兜住,大慶市民政部門聚焦政策邊緣但確有困難的特殊群體,通過拓展調查、集體會商和跟蹤管理等創新路徑,實現了從“符合條件才能救”向“確有困難就應該救”的理念躍升,充分彰顯了社會救助的制度韌性與人文溫度。截至目前,該市已通過“一事一議”方式納入低保對象21戶34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22人。
從“群眾踮腳夠政策”到“政策彎腰找群眾”
采訪中,記者看到了一本《大慶市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工作指南》。《指南》涉及18個部門,分為6大部分、100項具體條款,全面覆蓋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全流程。
“這份《指南》不僅是救助工作手冊,更是解決困難群眾切身問題的‘暖心鑰匙’。”趙飛說。
一年來,大慶市通過機制創新、數字賦能與服務升級,構建起主動救助新格局:出臺《大慶市低收入人口認定實施細則》,細化16項政策內容,顯著提升救助工作的精準性和規范性;通過“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方式,累計摸排各類困難群體26443人次,開展臨時救助4505人次;出臺《特困人員探訪巡查制度》,實行分類探訪——失能、半失能、獨居、重病或80周歲以上人員每周至少1次,一般對象每月至少1次;組織對市、縣(區)兩級現行有效的17件社會救助規范性文件梳理排查,為精準認定掃清制度障礙;常態化通過大數據比對手段精準篩查低保金“應加發未加發”人員,及時落實政策待遇。
“政府從醫保數據里發現了我的困難,網格員和民政的同志主動上門,忙前忙后幫我辦低保,真是救了我的命啊!”57歲身患兩種癌癥的任某某這樣說。“沒想到人在外地,政府還能主動幫我把低保辦下來。錢到賬那一刻,心里終于踏實了。”身在外地、喪失勞動能力的耿某某這樣說……
從“保基本生存”到“防返貧、促公平、強服務”
“十四五”期間,大慶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構建可感可及、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高質量社會救助體系,困難群眾保障水平穩居全省前列,累計精準幫扶各類困難群體6.73萬人次。
該市全面形成“大救助”格局,將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納入救助范圍,形成核心、中間、外圍三層梯度救助。城鄉低保對象可享受25項政策待遇,特困人員可享受22項政策待遇,低保邊緣家庭可享受19項政策待遇,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可享受15項政策待遇。臨時救助累計28748人次。保障標準持續提升,市區城市低保實現“二十一連增”,達到每人每月800元;農村低保實現“二十連增”,達到每人每月600元。城鄉標準占比從60%提升至75%,差距持續縮小;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與最低工資聯動上漲,致力實現城鄉一體化。
創新舉措亮點突出:在全省首創“一事一議”制度及6類標準化監管文書,破解基層“不敢救、不會救”難題;依托網格化實現困難群眾“早發現、早介入”,社會救助審核權限下放鄉鎮(街道),辦理時限壓縮至20個工作日;率先通過“一卡通”發放救助資金,確保精準高效。
脫貧攻堅兜底成果穩固,全市2.06萬脫貧人口中41.87%納入低保或特困保障,2095名防返貧監測對象中59.05%獲得兜底支持,為鄉村振興筑牢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