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鴨山市實施“生態總長”制改革,打造“互聯網+智慧生態總長”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問題響應效率提升80%,生態紅利持續釋放,生態旅游蓬勃發展
□ 王杉 本報記者 袁小峰
國家級“園林城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生態總長”制改革的實踐舉措,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性經驗。其智慧平臺日均處理巡護數據超百條,問題響應效率提升80%,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近日,記者走進雙鴨山市饒河縣,聽生態“管家”聊不完的話題,講不完的故事。
饒河縣,是“生態總長”制生動實踐地,也是雙鴨山市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中深化改革的一個縮影。
困局:生態治理的“九龍治水”之痛
饒河縣的晨霧中,總能望見一個瘦弱的身影在濕地與河道間穿梭。這座小城坐擁500公里邊境線,56%的縣域面積被濕地、林地和河流覆蓋,既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核心廊道的守護者,也是烏蘇里江一級水源涵養區的“守門人”。但在2022年之前,這份厚重的生態使命,卻讓基層治理者陷入了“守得住線、管不好事”的窘境,小佳河鎮“河湖專管員”劉艷的巡護日志,便寫滿了當時的窘迫。
“冬抗嚴寒夏戰蚊蟲,全靠雙腿巡護。”劉艷回憶2021年時的工作狀態,寒冬里為核查偷獵痕跡,凍裂手指攥著紙質日志記錄;盛夏時褲腿沾滿泥水,靠夾干枯草葉標記病蟲害、手繪地圖記錄問題。當時她管轄12公里河道、1600畝濕地和8000畝耕地,全年36件上報事項辦結率不足50%,低效的治理方式讓不少問題長期拖延。
過去,林長制、河湖長制和田長制各自為政,管不了交叉地帶的放牧、農藥污染和盜伐,形成類似“九龍治水”式的“三不管”地帶。這是一些地方基層生態治理的困境。
破局:一場“從攔到幫”的治理革命
2022年4月,饒河縣以“生態保護無部門邊界”為原則,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生態總長制領導小組,整合河湖長、林長、田長及濕地局職能,構建“一長統籌、三級總長+基層網格員”的錐形管理架構,108名三級總長和430余名網格員形成治理合力,徹底打破部門壁壘。
劉艷的“裝備升級”見證變革。紅袖章換為“生態網格員”制服,膠鞋升級為電動巡護車,核心裝備是搭載智慧巡護App的手機。這款手機依托977萬元打造的“互聯網+智慧生態總長”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可自動記錄軌跡、分類上報問題,實時同步48個監測點位數據,讓治理告別“憑經驗”“靠跑腿”。
2024年春的違建處置展現治理變革。劉艷發現濕地邊有挖掘機作業,通過App拍照上報“違建隱患”,五分鐘內指揮中心派單,半小時后執法人員到場。核實發現養殖戶王某私建牛圈,執法人員不是簡單阻止,而是聯系農技站幫其在合規荒坡規劃新場地。這種“從攔阻到幫扶”的轉變,使王某主動拆除違建。閉環機制“發現—派單—處置—反饋”,解決了以往“處理低效”的問題。
“生態積分”考核機制更激活基層活力。巡護里程、處置效率、群眾評價等納入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體檢套餐,還與評優評先掛鉤。劉艷全年累積1200分位列全縣前三,“干好干壞不一樣,巡護更有勁頭了!”如今,饒河的天更藍、水更清、林更綠,生態總長制改革的實踐舉措,獲得了中央級和省級媒體專題報道,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性經驗。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百姓身邊的幸福靠山。
勝局:烏蘇里江畔的“雙贏新畫卷”
今年10月,饒河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當時,劉艷在村里培訓黑蜂養殖技術。這是縣里推出的“生態轉化”重點項目,依托當地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特色養殖,既避免了傳統養殖對林地、濕地的破壞,又為村民開辟了增收新路徑。培訓間隙,她習慣性地打開智慧巡護App查看數據,屏幕上彈出一條提示:“您負責的網格連續12個月生態質量優良,評為‘生態示范網格’。”看著這條消息,劉艷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多年的付出終于有了最珍貴的回報。
生態成效數據亮眼。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4.91%,空氣質量優良率超97%,烏蘇里江相關斷面水質及飲用水源優良率均達100%。曾遭污染的河道變清,萎縮的濕地重現水鳥棲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25年秋季候鳥遷徙季監測,共記錄重點保護鳥類3616只。生態紅利持續釋放,帶動村民發展林下經濟,人均年收入增加超萬元。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截至今年10月底,累計接待游客112.23萬人次,同比增長16.5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77億元,同比增長16%,生態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生態總長制整合力量后,三級總長人數縮減70%,網格員縮減50%,綜合成本降低70%,實現減員增效。依托網格體系和智慧平臺,累計處理問題信息2.4萬余條,高效解決環境問題600余個,做到事事有回應。村民生態意識明顯轉變,從需要網格員勸阻違規變為主動上報。
夕陽下,烏蘇里江水波蕩漾,泛起一片金光,劉艷行進在日復一日的巡護路線上。她給泛黃的舊日志拍照配文:“以前記問題,現在存風景。”手機屏幕上,智慧巡護App彈出新消息:“明日有東北虎豹監測預警,請注意巡護安全。如需支援可隨時呼叫。”劉艷笑著回復:“收到”,握緊車把向村里駛去。電動車輪碾過鄉村公路的痕跡,如同這場生態“管家”變革在邊疆大地刻下的深深印記,也為全國基層生態治理寫下了“放得活、管得好”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