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回望來時路,我省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大政治責任,建好建強“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中國式現代化龍江實踐的足音鏗鏘回蕩。
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以來,我省從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生態底色愈濃,到亞冬盛會書寫冰雪傳奇,再到新增就業崗位托舉民生溫度,發展成果浸潤民心……即日起,本報開辟“龍江這一年”專欄,講述龍江振興發展故事,見證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時代跳動不息的脈搏,激勵龍江人以千百倍干勁和萬丈豪情,打拼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 彭溢
連日來,我省發展新質生產力捷報頻傳。
由哈爾濱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鉑影T1400無人直升機在哈爾濱首航成功,并在公司全球招商大會上簽署5億元訂單;
由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研制的世界壩體最高、國內水頭變幅最大國網新源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該電站投產發電;
我國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入駐中國空間站,從發射到對接的全過程,都離不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龍江科研單位的關鍵技術支撐;
我國科考隊順利完成北極載人深潛任務,哈爾濱工程大學研制的水聲定位設備助力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開展連續載人深潛的國家……
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塑造高質量振興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龍江新篇章注入強勁動能。
突破“硬核”技術
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以來,我省聚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召開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出臺《全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的意見》,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省牢牢把握“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高質量科技供給。推動科技領域政策資金統籌整合,聚焦人工智能與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優先布局10個攻關方向作為改革試點。
近日,由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康多手術機器人,接連完成全球首次跨洲際三控制臺手術、異國雙連臺手術等創舉。這背后是思哲睿智能醫療“硬核”科技創新實力的強力支撐。“我們通過十余年深耕,已手握核心專利500余項,在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思哲睿智能醫療董事長杜志江介紹,“目前產品已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累計助力完成近萬例手術。”
我省強化省級科技計劃的產業導向。推動白樺樹汁產業科技創新,支持伊春嘉樺生物科技與東北林業大學等聯合開展功能性樺樹汁技術攻關及產品研發。伊春九峰山養心谷聯合哈工大研發建成國內最大樺樹汁智能生產線。安牧吉食品實現乳基料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率關鍵指標提升,打破國外在高端嬰兒配方奶粉原料領域的壟斷。
推動重大創新平臺高質量發展,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明顯增強。全省各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達到6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增至16家,實現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五大安全”全面覆蓋。全省各類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達1046家,通過“冠名—培育—授牌”模式建設省級創新平臺74家。
加速成果“生金”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轉變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省委、省政府將今年確定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突破年”,并印發《黑龍江省科技成果產業化突破年行動方案》,修訂《黑龍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現就地轉化重大科技成果552項,新增經濟效益121.47億元。
作為我國首批未來制造領軍企業,哈爾濱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拳頭產品——壓電快反鏡,在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觀測專用衛星“夸父一號”的在軌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是為太空里的衛星配備高精度激光“對講機”。而在“風云3號E星”“吉林一號”等衛星組網中,都有芯明天的智力支撐。公司副總經理楊明遠介紹,“在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支持下,公司今年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約30%。下一步將加速壓電納米技術產業化落地,重點推進微納執行器、控制器在半導體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拓展。”
省科技廳加速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華工科技公司投資1億元與哈工大靈動智能公司合作,共同組建華工智耘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聚焦激光除草機器人領域,現已建成專業生產線,其“農擎系統”軟硬件原型機研發工作已完成,預計今年年底前實現訂單簽約突破。并在哈爾濱新區打造“智耘農樞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重點推進激光除草機器人農藝標準的實踐熟化與農業大數據的采集應用,助力智慧農業發展。
在農業育種領域,省農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種“克豆91”展現出極高市場價值,其生產經營權以3155萬元成功轉讓至普田種業公司,這一交易金額刷新國內大豆品種市場化交易的最高紀錄,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樹立了標桿。
賦能產業振興
科技成果蘊含的巨大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從創造力變為生產力。我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強化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全面賦能“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近日,我省首批“揭榜掛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黑龍江省極薄煤層智能開采關鍵技術攻關與示范”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結題驗收。“該項目在極薄煤層智能開采與成套裝備方面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研發成果已在黑龍江龍煤雙鴨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多個極薄煤層智能開采工作面示范應用,生產效率提高200%以上,實現了減人提效增安的目標。”項目團隊負責人、黑龍江科技大學教授劉永立介紹,相關研究成果同時在云南、陜西等省煤礦推廣應用,新增煤炭產能達150多萬噸,煤礦企業新增營業收入超6億元。項目不僅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煤炭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引擎,更為我國極薄煤層安全高效智能開采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龍江方案”。
我省強化區域載體建設賦能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推動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實施企業牽頭的聯合引導資金項目24項,支持資金3082.8萬元。哈工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新成立工創卓越等企業16家,在培企業融資1.03億元,均已超過2024年總和。哈工程已通過成果轉化新成立企業14家,在省內落地技術合同63份、成交額1.07億元。
哈工大先研院院長王叢菲介紹,先研院圍繞國家戰略與龍江需求,構建“技術策源—企業培育—產業落地”全鏈條工作體系,打造商業航天、機器人、新材料等硬科技產業集群高地。靈巧手、眼部手術機器人、碳纖維滑雪裝備等數十項成果在龍江落地生根,30余家企業將分批入駐中國星谷等產業園區,預計三年產值超40億元。
未來,隨著更多科技成果扎根產業、賦能實體,新質生產力必將成為我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引擎”,持續釋放出更強勁的增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