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大泳
“十四五”以來,佳木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殷切囑托,對標建好建強“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戰略定位,主動融入“六個龍江”“八個振興”戰略布局,勇擔建設全省東部區域中心城市戰略使命,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佳木斯市市長王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五年間全市GDP年均增速達到4.9%,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邁上千億元臺階,“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綜合實力實現新的跨越。
現代農業釋放新動能。佳木斯擁有3624萬畝黑土良田,一產占GDP比重高達40%,是發展的基礎支撐。五年來,佳木斯積極融入農業強國建設,統籌推進“三大四農五化”,牢牢扛穩糧食安全“壓艙石”政治責任。堅持穩面積、提單產、增總產,推進“五良”融合發展,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515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99%以上,糧食產能穩定在230億斤以上。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66家,成功創建國家級農高區,引進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農業平臺。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1560萬畝,居全國市地第一位。樺川農產品質檢中心升級為全國唯一縣屬部級農檢機構,“黑土優品”授權產品達到79款,“佳木斯大米”“撫遠鱘魚”“樺川大米”入駐國家地標館。
產業轉型取得新突破。佳木斯是“一五”“二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扎實,是發展的潛力所在。五年來,佳木斯聚焦省“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千百十”產業量級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增長38.6%。“中國牙城”建設蓄勢前行,加快建設“牙城小鎮”,山東威高、遼寧紫宸等企業相繼落戶,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衛星產業破題起勢,上海垣信、北京馭星等國內龍頭企業落地,“佳木斯號”衛星伴隨“千帆星座”遨游太空,獲評全國首批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被納入國家測控網絡北方節點城市。智能農機產業提級躍升,研發高端智能鮮食玉米收割機、橡膠半履帶填補國內空白。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裝機容量達到229.9萬千瓦,占全市總裝機量73.3%,招引華潤風電、隆基光伏組件、紫辰星儲能、粵水電風電制氫合成綠甲醇等項目,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
開放能級實現新躍升。佳木斯位于東北亞經濟圈地理中心,承南啟北、連內接外,向北開放是發展的重要路徑。五年來,佳木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外貿進出口總額較“十三五”期末翻了近一番。暢通開放大通道,江海聯運成功復航,海鐵聯運班列實現首發,佳木斯機場年游客吞吐量突破百萬,同江中俄鐵路大橋實現中歐班列集裝箱“寬軌重出”、雙向貫通、全天通關,哈魚島特大橋正式合龍,對外樞紐地位得到新的提升。搭建外貿大平臺,獲批國家級跨境電商綜試區、省級自貿協同先導區,高標準規劃建設中俄國際合作示范區,在俄莫斯科紅城設立佳木斯商品展銷中心。國際友城增至6對,朋友圈不斷向外拓展。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佳木斯始終把順應民眾的新需求新期盼作為頭等大事,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發展的最終目標。五年來,將85%以上的公共預算收入投入到民生領域,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累計發放社會救助資金32.2億元,15.7萬群眾受益,救助標準實現“十八連增”。逐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結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集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高質量辦理民生實事162件,覆蓋城鄉建設、公共事業、基層治理等領域,推動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高質量承辦省第七屆旅發大會,實施52項提升工程,景區景點全面升級煥新,城市吸引力持續增強。深入推進平安佳木斯建設,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5年“雙下降”,連續13年保持現行命案全部偵破,有力維護了社會安定、保障了人民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