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代,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祭月作為民間做節的重要禮俗之一,逐漸演化為賞月、頌月等活動。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在我國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親人之間相聚,團團圓圓的象征。

“碧樹陰圓,綠階露滿。金波瀲滟堆瑤盞。”除了賞月、拜月,古時民間還有燃燈助月色的習俗。風清月朗,燈影綽綽,古人或點亮燈籠、走街串巷,或放花燈于流水中、祈福許愿。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共宴飲、同賞月,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環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千百年來,中秋節的文化習俗歷久彌新,但以月寄情、望月而立、與月對話的獨家浪漫,卻成為中國人一脈相承、古今共情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