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芬河鐵路口岸北站場。

綏芬河綜合保稅區。

綏芬河公路口岸。

電商直播。

北大荒豐緣糧食儲備加工項目。

重點項目開工建設。

辛巴赫啤酒生產線。

互貿國際物流加工園區。

木業生產。

今日綏芬河。
□文/攝 本報記者 杜懷宇
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綏芬河片區深入貫徹落實“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發揮好自貿試驗區引領牽動作用,推動境外園區、綜合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多區疊加,突出差異化定位,推動創新相促、規則相連、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境內境外產業融合,政策型園區和產業型園區互動發展,形成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發展態勢,打造對外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為我省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貢獻力量。
創新相促 示范引領
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驗田”作用,在開放平臺、試點政策、項目布局等方面統籌引領。綜合保稅區突出“保稅”功能,邊境經濟合作區突出“承載”功能,互市貿易區突出“政策”功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突出“平臺”功能。以自貿創新推動各區協同聯動,形成各園區各有側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跨境木材加工全產業鏈平臺”“跨境農工貿產業鏈”“互市貿易全流程監管模式”“產業園區跨境聯動融合發展”等一批省級創新實踐案例,實現了綜合保稅區與邊境經濟合作區產業協同,成功開展了綜合保稅區大豆委外加工業務,通過制度創新引領,推動園區聯動發展模式加快落地見效。
學習借鑒先進片區經驗做法,將優秀創新成果進行“點對點”復制推廣,結合片區特色進行再創新、本土化,推動先行先試的突破和改革措施的落實,綏芬河自貿片區承接總體方案改革試點任務實施率100%,國家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率98.5%,累計形成170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39項獲評省級案例。“綏芬河片區深化金融創新助力跨境貿易新業態發展”創新案例獲得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簡報刊發,在全國層面學習借鑒,為全國自貿試驗區建設提供了“綏芬河金融創新經驗”。
規則相聯 規制銜接
綏芬河自貿片區充分利用“國際口岸物流樞紐”優勢和陸海聯運大通道功能,根據總體方案中確定的發展定位,推動暢通跨境物流通道。
暢通內貿貨物跨境運輸。經海關總署批復,確定綏芬河口岸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試點口岸,確定上海、太倉、黃埔、鹽田、寧波等16個港口為黑龍江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進境口岸,確定4個港口為境外中轉港,允許將木材以及石化、糧食等涉及出口許可證管制類商品的貨物納入內貿貨物范圍。協調推動“海關一次申報、口岸直通放行”,開通了定站點、定時間、定路線、定車次、定運價的鐵路“五定班列”。正在積極對接鹽田港集團考察“中外中”運輸線路,打造海陸內外聯動、南北雙向互通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服務中歐班列高效通關。綏芬河鐵路車站堅持“班列優先”的原則,準確掌握班列在境外的開行時間、數量和貨物品名,充分利用95306“數字口岸”系統信息共享,開辟綠色通道,有效提高了班列通關效率。綏芬河海關為企業提供了專人專崗、延時辦公等服務,實行7×24小時的預約通關,鐵路艙單信息確認升級為電子審核,鐵路艙單歸并、數據傳輸實現無紙化,企業不到場即可完成艙單歸并、放行等操作。
推動公路口岸TIR運輸。今年5月26日,龍江交投龍運集團貨運車輛承運的黑龍江省首批TIR運輸貨物從綏芬河口岸通關,出口貨物直達境外城市。綏芬河海關提前了解國際運輸業務模式操作流程,“一對一”精準指導承運企業,幫助指導企業準確填報TIR業務申報信息,規范高效辦理TIR單證審核簽發,車輛施封,結關放行等監管工作。TIR國際公路運輸系統是全球性海關便利通關系統,相較于傳統公路運輸模式,TIR模式可實現“門到門”不換車便捷運輸,使用TIR證通關的貨物只需要接受始發地和目的地國家的海關檢查,過境國一般情況下不再開箱查驗,大幅提高通關效率。
市場相通 業態升級
積極融入雙循環,促進境外資源市場與境內消費市場聯動,推動貿易提檔升級,新業態加快發展。
做大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綏芬河綜保區打造成我省首個實現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全覆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首創“跨境電商+微商零售”融合模式,開通微商視頻號與跨境電商平臺小程序協作互通,有力地促進了境外商品與境內生產生活要素流動。在暢通“9610”出口基礎上,拓展“9710”“9810”業務,在境外布局7個海外倉,打通跨境電商領域國際物流路線,有效拓展海外市場。下一步將推動天府盛邊境云倉建設,打造集進口倉、零售倉、快遞中轉分撥倉“三倉合一”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推動跨境電商智能化及轉型升級。
開通市場采購貿易業務。借助2022年9月27日獲批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創新開展市場采購貿易業務,今年3月2日順利通過國家正式驗收,4月21日首批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商品經綏芬河公路口岸發往境外,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皮革類制品及預包裝食品出口216萬元。
創新跨境金融支撐體系。綏芬河自貿片區聚焦金融國際化挖掘創新點,推動跨境調運、付匯、結算、融資等全要素集成創新。建設綏芬河自貿片區跨境金融服務站,集合銀行、證券、保險、融資擔保等金融機構,設置“結算+融資”“展示+咨詢”“培訓+輔導”“信保+銀行”“政府+擔保”五項服務功能,打造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務。實現跨境陸路現鈔調運從單一盧布現鈔到盧布與人民幣現鈔雙幣種的升級,成為省內首個雙幣種調運城市。
產業相融 協同聯動
綏芬河自貿片區圍繞省“4567”現代產業布局,發揮政策疊加優勢,推動境外園區與境內園區聯動,產業型園區與政策型園區協同,立足特色產業補鏈、延鏈、強鏈,不斷釋放自貿紅利。
邊境經濟合作區產業多元化??缇衬静漠a業方面,構建從境外到境內、從進口到加工的木業全產業鏈條,全區共有木業企業135家,規上企業40家,拉動全市木業規上企業達到72家,2022年規上企業總產值25億元。瀾海古典家具歐美櫥柜制作加工中心項目、瀚宇集成材家具部件項目、山鑫木業實木地板項目等開工建設,以地板、家具部件、櫥柜等產品為基礎,還將積極招引木門、木屋、板式家具等生產企業,不斷培育壯大終端產品規模。中藥材加工產業方面,中藥飲片加工基地標準化廠房項目加快建設,包括貿易交易區、健康食品區、檢驗區、展示區、產業孵化區等功能區,將延伸中藥飲片產業鏈條。汽車配件出口基地方面,由廣東瑪速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中俄汽車配件出口基地項目將進一步豐富對俄貿易品類、推動更高水平出口加工。
綜合保稅區政策集成化。糧食產業跨境聯動,依托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打造“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跨境聯動發展模式。以進口玉米、小麥、大豆等為原料,大力發展糧食保稅加工產業,豐緣、保達、良運、晴川、辛巴赫、馳宇等10余家糧食加工企業落戶,產品涵蓋油脂、面條、食品、混合飼料等,糧食加工能力達100萬噸以上,1至5月份,綏芬河鐵路口岸進口糧食31.5萬噸,同比增長374%。創新開展沿邊片區首筆“政融增信”海關事務擔保,引入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為企業增信,有效解決區內企業資金周轉難問題。創新二手車出口人民幣結算前置,推動有二手車出口資質企業通過綜合保稅區開展出口業務,出口車在進入綜保區后,符合退稅條件的企業即可在所屬地辦理出口退稅。今年以來,區內企業共出口汽車120輛,貿易額2500萬元,下一步也將為綜保區內其他產品出口拓展新路徑。拓展肉類貿易新品種,以全省唯一獲得海關總署驗收的進境肉類指定監管場為基礎,開展肉類進口業務,累計進口鳳爪40噸,貨值144萬元;白俄羅斯牛肉100噸,貨值420萬元,主要銷往省內及山東、四川等地,下一步將瞄準肉食品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以進口貿易帶動加工產業集聚,深入推進肉制品的精深加工,打造生產加工集散基地。
互市貿易區落地加工規范化??焖偕壨晟苹ナ匈Q易交易點基礎設施、辦公設備,積極推動互貿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工作,制定了《綏芬河市互貿商品落地加工方案(試行)》,相關部門對邊民合作社和落地加工企業進行全流程跟蹤包保服務。實現邊民合作社首次通過海關互市貿易2.0系統進口亞麻籽,以鐵路運輸的方式入境,運至綏芬河市互貿加工產業園,助推邊民互市貿易落地加工產業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