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龍頭企業作用 推動兒童數字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顯友委員代表民進省委發言

據統計,目前我國0歲~14歲兒童群體人數已經達到2.53億人,在國家政策支持與新消費觀念形成的雙重作用下,兒童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巨大。如果能用數字創意產業將兒童文學、動漫、影視、游戲和教育等多種類型的內容串聯起來,不僅能滿足兒童市場的多元化需求,而且也可以打通兒童消費生態全產業鏈。我省兒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優勢體現在:一方面,我省擁有雄厚的兒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資源,擁有世界數量第一的兒童著作權資源,相關企業擁有至少1.5萬種圖書、1萬分鐘動畫片、5萬分鐘同步音頻、幾十萬幅高品質圖片以及1萬分鐘幼兒精品示范課視頻,為我省兒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另一方面,我省掌握兒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標準支撐,2022年,《嬰幼兒讀物分級推廣指導》國家標準的編制工作,經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批準花落我省兒童文化企業,這是全國乃至世界第一個嬰幼兒分級閱讀標準,為我省兒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標準支撐。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政府有關部門明確我省兒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協同機制,發揮資金杠桿作用,支持建設國家級兒童數字創意產業基地,力爭產業鏈條在我省有更多延伸,相關產業更多在我省集聚,形成兒童數字創意產業閉環,打造兒童文化數字創意IP,建設以黑龍江為核心的全國兒童創意產業統一大市場。
一、建立國家級兒童版權交易中心。
依托我省龍頭企業自有的兒童版權資源,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整合的全國巨量少兒版權專利資源,以及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版權示范單位等優勢為基礎,建設全國第一家國家級兒童版權交易中心。
二、定期在我省舉辦兒童數字創意產業博覽會。
定期舉辦常態化的全國兒童數字創意產業博覽會,打造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兒童數字創意產業展會品牌。邀請數字娛樂創意公司開發影視劇、動漫、游戲等數字娛樂產品;聯合全國各領域品牌方和產品方開發大品牌聯名產品及文創、服裝、食品、玩具等,形成品牌IP衍生品。
三、建設中國青少年文化體驗閱讀研學基地。
以省內龍頭企業雄厚的資源為基礎,建設中國青少年文化閱讀體驗研學基地,通過聲、光、電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和演藝團體故事排演,利用AR、VR等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建設多維中國文化閱讀元宇宙空間,吸引全國兒童前來培訓和研學。在我省成功舉辦了首屆未成年人分級閱讀大會的基礎上,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合作,復制到全國各省市地區,進一步推動兒童文化產業化發展。
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 助力我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馬立群委員代表農工黨省委發言

目前,我省生物醫藥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獨特的優勢條件。經過多年發展,我省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結構不斷完善,研發能力不斷提高,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助力企業開拓市場,扶持龍頭企業快速發展。
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對科研投入高于我省科研投入平均水平的龍頭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傾斜。支持引導企業用好用足上市持有人制度,助力企業適應國家新藥政策,充分釋放企業閑置生產潛能。持續宣傳打造龍江“北藥”品牌,搭建省內藥企與醫療機構對接平臺,創造相互之間深度合作機會。支持省內醫藥產品銷售,制定省醫保增補目錄時注重向省內藥企傾斜,積極推薦我省優勢藥品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助力企業開拓省內市場,對省內經招采入圍的藥品,在具備相同通用名、成分和主治功能的特質前提下,優先選擇省內企業產品,增加醫藥產品在省內的供給量。
二、完善產學研用平臺,促進科研成果加速轉化,提升全行業發展水平。
加強產學研用平臺建設,定期發布生物醫藥科研信息,定期舉辦生物醫藥產業交流會,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在科研方面的磨合統一。鼓勵投融資機構融入平臺,深入了解生物醫藥企業特性,制定更具有普適性的融資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醫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組建各類創新基地,實現科研資源協同共建共享,對初創期建設和成效顯著的協同平臺給予更高的政策支持。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對接科研成果,提高技術交易補助比例,加大對企業作為技術成果吸納方在技術交易方面的扶持力度。
三、提高政策普惠范圍,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快速高效產生政策效果。
宣傳解讀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疏通政策申請環節,保證政策落地實施。建立政策補助申請標準評估機制,注意傾聽企業意見訴求,注重扶持政策的普惠性,形成更具有針對性的補助申請的政策和使用條件。注重完善本地人才留崗政策,促進引進和本地人才政策相協調,使省內企業在崗人才經深造并取得相應技術學位后也能夠享受到相應的人才政策。
四、發揮龍江獨特優勢,建設特色生物醫藥產業,實現換道超車。
挖掘林、草、坡等非耕地有效面積,推廣藥林兼做中藥種植,推動中藥由耕地種植向非耕地種植轉化,重點圍繞我省道地藥材,系統規劃龍江北藥種植品種,建立藥林兼做示范基地,制定藥林兼做扶持政策,提高科學種植技術水平。發揮我省糧食大省優勢,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程,推動農產品綜合加工企業集群建設,注重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的有效銜接,形成由農業產品向生物醫藥產品再延伸的全新產業鏈條,打造我省特色優勢醫藥產業。
建設龍江元宇宙數字經濟體
龐達委員代表九三學社省委發言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強化數字賦能,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元宇宙是運用科技手段鏈接與創造、和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是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我省應搶抓機遇,打造龍江元宇宙數字經濟體,促進元宇宙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經濟“換道超車”。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創建元宇宙產業發展示范區。
在哈爾濱新區設立元宇宙產業園,建設集研發設計、先進制造、場景構建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打造元宇宙龍江總部基地。協同推進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一核多點”元宇宙產業集聚區。建設元宇宙公共服務平臺,聚焦關鍵技術,開展應用研究,促進成果轉化;建設體驗中心,圍繞應用場景,開展科普、體驗服務,建設元宇宙云上客廳;實施領軍培育、載體建設、數字基建、品牌塑造、生態完善工程,打造硬件、軟件、內容、應用全產業鏈,創建技術創新高地、應用示范高地和政策先行先試高地;建設元宇宙孵化器、加速器,設立數字內容創作者基地、元宇宙體驗實驗基地,集聚產業資源,鼓勵創新創業;對接國家政策,支持元宇宙重大基礎、平臺性項目落地,吸引人機交互、新型顯示等元宇宙技術落地;積極布局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興領域,超前布局量子信息、星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吸引在我省落戶的數字頭部企業入駐園區,謀劃一批元宇宙標桿企業,形成旗幟效應。
二、打造虛實交互重點應用場景。
打造會展元宇宙,建設云現場,提供無邊界、沉浸式展示服務;打造場館元宇宙,拓展虛擬全場景導覽應用;打造電商元宇宙,提升直播帶貨、虛擬購物體驗;打造教育元宇宙,探索多點協作教學、遠程互動教學等融合應用;打造文旅元宇宙,拓展虛實交互新模式;打造游戲元宇宙,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號召力和競爭力的電競品牌;打造社交元宇宙,鼓勵發展實時互動、多人參與的新型社交平臺。
三、建設元宇宙產業應用創新中心。
依托哈工大等技術優勢,破解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建設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平臺,構建覆蓋虛擬現實全產業鏈創新生態;支持擴展元宇宙直接關聯技術、底層架構技術,可穿戴設備、腦機接口等元宇宙接口技術迭代升級;鼓勵元宇宙領軍企業舉辦創新大賽、技術峰會,促進項目、人才、技術和資本有效對接;組建元宇宙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開展元宇宙技術應用研究和產學研合作。
四、加大元宇宙產業政策扶持力度。
設立元宇宙新賽道基金;加強金融支持力度,對技術先進、帶動性強、產業前景好的項目給予信貸支持;加強人才引與培養,引進培育一批元宇宙高精尖人技能型人才來我省創新創業;對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核心底層技術研發,給予研發費用財政補貼和稅收加計扣除優惠等。
保護、開發和利用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
遲子建委員代表無黨派人士發言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已有百年歷史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道外區,是哈爾濱十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城市開埠的“活化石”。近年來,哈爾濱市積極探索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強化保護、活化利用的方法和路徑。為深入推進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繁榮,進一步呈現“老哈爾濱”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商貿特色,提出如下建議:
一、聚焦亮點打造名片。
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有三大亮點:保存著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相對完好、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風格建筑群;擁有著傳承百年、獨具東北風情的商貿街市;傳承著獨特的“老道外”街區文化。保護、開發和利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應圍繞這三大亮點展開,把著力點放在弘揚其特有的建筑風格、恢復其原有的商貿傳統、傳承其獨有的街區民俗文化上,將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展示哈爾濱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二、創新開發建設模式。
建議有關部門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街區的保護開發納入哈爾濱市乃至全省發展總體布局,加強組織領導,出臺相關政策,全面落實推進工作措施。抓住《關于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機遇,積極爭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建設能夠躋身其中,將它推到更高平臺。其次,通過公開招商等方式,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參與街區改造、擴大投資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吸引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來街區投資發展,力爭找到新的商機,創造新的營商業績,提供新的就業機會。第三,引導當地居民熱情參與、積極投身于街區規劃和建設,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運行模式,實現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共贏。
三、擴大宣傳推介力度。
建議保護開發與擴大宣傳同步進行。一是發揮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宣傳功效,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引入現代科技作為情境營造的亮點,提高公眾參與度和美譽度。二是以街區為中心區域,打造“老哈爾濱”風情的沉浸式休閑體驗區。保存原有的歷史建筑、街巷空間,還原老道外“火磨”“燒鍋”等特色產業,帶動地方產品闖出名氣和品牌,將一些院落打造成田園風格旅館,吸引游客嘗傳統小吃,品“燒鍋”美酒和“火磨”面點,賞地方戲,實現食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服務。三是利用街區現有的廣場、街道、館所,開展文藝演出、產品展銷、自主集市等文化、商貿活動。帶動更多地產農副產品和傳統手工藝品入駐,降低成本,刺激消費,提振信心,進一步打造“老哈爾濱”歷史文化品牌和龍江自主品牌,實現互動性和商業性的有機融合。
推動建設中俄農業合作試驗示范區
錢福永委員代表民盟省委發言

我省毗鄰俄遠東地區,同俄羅斯5個州區接壤,有國家級對俄口岸27個。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關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依托我省地緣優勢和對俄農業合作的良好基礎,以及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規?;芾淼挠欣麠l件,推動建設中俄農業合作試驗示范區,將集中、高效地解決對俄農業合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實現中俄農業合作高質量發展。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構建企業主導型示范區發展新模式。
以現有我省在俄設施條件、發展前景較好的農業合作園區為基礎,以遠東地區濱海邊區、阿穆爾州、哈巴羅夫斯克、猶太自治州等四個重點州區為核心建設區,輻射帶動新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地區等俄內陸地區,整合升級建設中俄農業合作試驗示范區。推動建立以兩國農業部門引領、地方政府支持、企業具體執行的示范區發展模式,由一家企業或多家企業聯合體主導,特別是大型企業或國企,吸引中俄雙方企業共同參與,形成較完善的境外農業合作產業聚集區。
二、建設產業聚合型示范區新樣板。
在示范區內開展農業種植、種質資源、土壤改良、農產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倉儲、農機具農資配套、跨境糧食加工貿易等全產業鏈建設。主要以大豆、玉米、小麥等作物種植為主,配套建設畜禽養殖生產基地,優良品種選育和技術示范基地,糧油以及飼料加工、農機農資農技服務、物流倉儲等園區,逐步將示范區建設成為中俄農業合作的種植開發區、科技創新區、現代種業示范區、機械裝備展示和服務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倉儲物流和跨境貿易區等六大核心功能區。
三、探索合作共建型示范區新路徑。
園區采取中俄兩國共建模式,協調中俄相關部門在示范區開展政策試驗。中方引導大型農業企業赴試驗示范區投資,為企業爭取對外投資合作政策支持。俄方支持示范區入駐企業享受遠東跨越式發展區、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優惠政策,在企業利潤稅、財產稅、土地稅和社保優惠等方面享受政策。
四、建立完善服務型產業新平臺。
為入駐企業搭建全方位的發展服務平臺,提供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技術貿易咨詢等服務;簡化大豆等品種審定和注冊程序;給予農機具和配件進口關稅優惠,減免農藥首次登記費用;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服務;簡化勞務大卡審批程序;簡化農產品運回商檢和海關通關流程,在配額和關稅方面給予支持。
五、創設示范區配套型融資新舉措。
為境外農業投資企業配套國家創新保險支持政策,引導政策性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協助申請國內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等支持。協調俄方農業保險公司為中國控股公司提供保險服務,給予保險費用補貼。推動中俄金融機構合作,對示范區內企業給予低息信貸支持,解決境外企業融資難問題。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助力我省鄉村振興
方傳龍委員代表民建省委發言

我省作為農業大省應擔負起農業強省、強國的使命,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基石,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為主力軍扎實推動鄉村振興。中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農村職業教育面臨著資源匱乏、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和文化層次低等問題;存在農村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對接不緊密,職業教育供給側與鄉村振興需求側脫節等現象。為促進我省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出如下建議:
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城鄉一體化職教體系。
一是政府統籌規劃、建立高層管理機構、完善職教聯席會議。協調管理城鄉職業教育,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深度融合。二是實施農村職教模式創新、打造城鄉一體化職教體系。實施政府引領、教育實踐、鄉村振興三位一體的職教模式創新,構造政府、學校、市場三個層面的城鄉一體化職教體系。
二、建設農業職業教育四大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教育資源高效利用。
建設農業職業教育公共資源共享平臺、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共享平臺、農業科技創新共享平臺、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培育一批產學研一體化、高質量、高科技的農業科研創新基地和孵化園,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實現鄉村振興。
三、創新特色農村職業教育,實現多元化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需求高度融合。
一是深度推進“雙網聯動、雙教結合”職業教學模式改革,培養高質量農業人才。加強農村職業教育辦學體系和遠程教育網絡建設,使學校真正成為省、市有總校、鄉有分校、村有教學點的開放式學校,成為“校校聯合、校企合作”的集團化學校。創新特色農職業教育,形成“一縣一所”“一校一品”的辦學格局,使職業教育學校辦學更好地與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鄉村振興融合。二是圍繞農業全產業鏈,多元化、多層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可采取“學點授課+基地實習”“田間培訓+生產指導”“集中式”“分散式”等多種形式,分層分類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培訓。加大對農業企業和專業大戶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骨干農業技術員、種地能手的培養和培訓,培養一批種養能手和鄉村建設人才。
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加大支持農業職業教育力度。
通過立法,進一步確立高等農業院校、各層級職業院校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和市場主體。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辦學經費、師資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性的傾斜。建立人才回流動力機制,鼓勵和引導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在當地,回報家鄉,助力投入鄉村振興。
布局冰雪裝備制造“雙子星” 打造龍江經濟發展“新亮點”
張莉委員代表民革省委發言

北京冬奧會以來,冰雪裝備制造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2022年底,全國滑雪運動帶來約130萬套滑雪器材、800萬套滑雪服的消費需求,銷售額140億元以上;冰上運動裝備消費需求30億元以上。我省是冰雪體育裝備業最早興起的省份,現有冰雪裝備企業15戶,產品涉及冰刀、雪板、索道、造雪機等多個品類。但我省冰雪裝備制造業發展也存在一些短板:知名品牌較少,“領跑”能力不強;企業規模較小,“抱團”效應不佳;配套能力較弱,鏈條銜接不暢。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以促進產業集聚為核心,打造裝備園區“雙子星”。
利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的產業基礎優勢,在兩地進一步打造冰雪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做好園區空間、產業規劃,重點對接歐美知名冰雪裝備生產企業和知名品牌以及國內代工企業,在園區投資建設高端冰雪裝備生產項目。以園區內龍頭企業為引領,鼓勵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合作,提高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發展能力,培育一批綜合能力強、引領示范作用突出的冰雪裝備企業。
二、以堅持高標站位為依托,優化政策支持“服務器”。
加大租賃補貼、稅收優惠、專項獎勵、金融支持等政策保障力度,研究制定“龍江冰雪裝備產品質量標準”、行業標準,形成體系、擴大影響。同時,各級政府要有針對性地鼓勵具備基礎的企業轉型為冰雪裝備制造輔助性企業,促進多元化、集群化轉型。
三、以拓寬融資渠道為助力,壯大金融合作“加油站”。
重視市場化融資。引導支持冰雪裝備生產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鼓勵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幫助企業融資;發揮我省冰雪裝備制造基礎雄厚、資源豐富和南方省份經濟、科技實力雄厚的優勢,政企攜手走出去搶訂單、參展、招商,助力企業開展南北合資、合作經營。
四、以技術自主創新為引領,鍛造突圍競爭“殺手锏”。
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科研成果和技術、管理及銷售手段,引進國內外優秀技術人才并給予優惠補貼。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組建產業合作戰略聯盟。如,可在哈工大創建冰雪裝備材料研究中心,聯合相關企業共建高新冰雪裝備器材研發創新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助推產業聯盟做大、做強。
五、以挖掘市場潛力為重點,深耕賞冰樂雪“文化圈”。
大力營造冰雪文化氛圍,將冰雪基礎設施作為重點項目進行建設,興建室內冰場和簡易雪場,免費或低收費向市民開放;舉辦形式多樣的冰雪活動,引導更多市民投身冰雪運動;在各級教育階段普及冰雪運動課程,培養冰雪運動“接班人”,通過深度挖掘冰雪運動和冰雪文化潛力,促進冰雪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
深入挖掘我省數字場景資源 激發數字要素活力
吳海寶委員代表省工商聯發言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2022年出臺了《黑龍江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為我省數字化場景應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省擁有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資源,但大量資源尚處于沉沒狀態,數字化應用水平不高,關鍵和重點領域與國內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水平僅列全國第25名,數字場景應用推廣難題待破解。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解放思想,有序推進應用場景資源開發。
一是深入挖掘應用場景資源。在我省錨定的12類“大場景”中找尋“小切口”,分行業分區域分領域梳理堵點痛點難點,摸清行業共性需求和企業個性需求,梳理編制需求清單。二是精準打造優質開發方案。每年選取智慧制造、數字農林等應用場景為主題,舉辦數字化場景應用展會和大賽,以大賽為平臺,以場景求方案,以方案促應用。三是穩步推進應用場景拓展。做好數字化場景應用試點和推廣的分層謀劃、系統引導,分年度組織梳理、滾動實施應用場景建設項目,鼓勵研發和運維團隊在我省近身服務。
二、加大扶持力度,有力推動應用場景提檔升級。
一是大力引培和獎投優質企業。借鑒“湖州模式”一體化推進賽事、招商、引才和場景數字化應用,通過獎投并舉促進獲獎平臺企業和服務商落戶。二是積極整合和共享數據資源。加快數字化場景應用相關流程重組和制度重塑,形成一批高質量、高價值、面向場景需求的數據資源和數據產品。三是加大認證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優質平臺服務商和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支持力度,完善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免申即享”精準直達機制。
三、守住安全底線,有效防范應用場景開發風險。
一是進一步規范服務市場秩序。堅持要素資源、應用市場和優惠政策公平開放,對本地企業和招商引進企業一視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和服務。切實發揮政府引導和行業協同作用,對共性問題做到“一次開發、行業共享”,提升要素資源使用效率。二是進一步推進風險共擔機制。在公開公正、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企業出一點、政府補一點、服務商讓一點模式,分擔數字場景應用風險,分解資金壓力。同時,采取發放“云使用券”等方式,加強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幫助降低上云用數成本。三是進一步做好數據安全防護。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以“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可信開放技術框架開展數據流通和應用,加強政務、商業和個人數據的保護。強化平臺企業、方案服務商、數字化場景應用方的整體安全意識,提高場景平臺、云端、服務器的安全水平,保障企業安全、行業安全和社會安全。
著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
省政協委員徐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讓更多人吃上優質、可口、放心、豐富的龍江農產品,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作出更大貢獻。在全面踐行“大食物觀”上,我省在系統思維、資源拓展、質量品牌建設等方面存有短板。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推動大食物觀深入人心,打造理念更為科學的“中國糧食”。
組織開展大食物觀學術研討,由政府部門組織社會各界專家,深入探討大食物觀視角下食物資源開發現狀、潛力及思路,提出創新方向和政策建議;構建與大食物觀相適應的政策體系;讓大食物觀進入生命健康課堂,從娃娃抓起,讓新的食物理念滲透到各環節、各領域;探索開展大食物觀資源庫建設。
二、牢牢把握穩糧這個關鍵,打造產量更有底氣的“中國糧食”。
“大食物觀”基礎是糧食,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帶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增效,做實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持續做強“農業芯片”,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和基地建設。
三、全方位多途徑深挖“大食物”潛能,打造品類更為豐富的“中國糧食”。
按照“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原則,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為打造“大食物觀先行地”提供增量引擎。要做深“向耕地要”文章,圍繞產糧大縣打造玉米、水稻、大豆加工產業帶;做深“向草原要”文章,利用牧業大縣打造肉蛋奶加工產業帶;做深“向森林要”文章,大力發展林區特色種植養殖業;做深“向江河要”文章,大力發展“三花五羅”、銀卿等水產經濟。
四、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打造品質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
一是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實施品牌農業培育計劃,積極通過企業整合品牌、展會叫響品牌、媒體宣傳品牌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品牌。二是布局大食物倉儲流通網絡。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加速建立覆蓋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實施電商進農村提升工程,開拓線上線下雙市場。三是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進和培育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大的綠色食品產業項目;加速開發區、工業園區提檔升級,提升服務能力和產業聚集能力,助力企業向園區集中,為打造優質安全、附加值高的大食物觀先行地鑄造引擎。四是培育大食物誠信體系。將各類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納入監管名錄,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不斷完善檢查檢測手段,大力建設迫溯體系,加快提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
省政協委員高志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工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出臺若干政策措施,為加快推進農高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攜手北大荒集團集最佳資源,出最優政策,舉全市之力持續推進國家農高區創建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通過考察調研,從近幾年佳木斯農高區創建和實際運行情況看,在機械化、數字化、3S、5G等技術應用方面雖然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是在體制機制、創新平臺建設、產業集聚和財政金融支持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為加快推進佳木斯農高區建設步伐,提出建議如下:
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深化管理機構改革。
一是加快農高區體制創新。建議組建佳木斯國家農高區管理委員會,為省政府派出機構,由佳木斯市政府代管。進一步深化放權賦能改革,賦予農高區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并配套出臺相關系列政策。二是加快管理運行機制創新,采取“管委會+公司”模式進行管理和建設,組建佳木斯農高區產業投資集團。
二、加快創新能力建設,補齊創新短板。
一是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建議由省科技、教育等部門牽頭,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與農高區開展對接,合作共建產學研聯合體,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聯盟)和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和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創新創業平臺。二是拓展人才引育渠道,強化人才支撐。用足用好國家農高區的“金字招牌”,制定出臺人才專項優惠政策,擴大事業單位招聘自主權,對引進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開通“綠色通道”。
三、加大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產業集群。
一是將農高區水稻全產業鏈、數字農業、生物農業、農機裝備等優勢產業項目建設納入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統籌謀劃,重大產業項目優先規劃布局,支持打造百億級稻米加工產業集群。二是發揮北大荒農墾集團優勢,聚焦農高區建設,充分發揮好建設主力軍作用。三是將農高區建設納入全省招商布局,吸引國內外農業領域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集聚。
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農高區高質量發展。
一是強化財政支持。積極爭取中央各類扶持資金并加大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力度?,F有專項資金適度向農高區傾斜。對投資額度大、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的在建項目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吸引撬動銀行信貸資金投入,助力市場主體快速發展。二是設立農高區創新和產業引導基金。建立市場化投融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形成建設合力,解決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投資動能不足、效率不高、發展不快的問題,打通產學研通道,推動農高區高質量發展。
以開放龍江建設為引領 構筑起向北開放新格局
省政協委員許龍川

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構筑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這是黑龍江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自覺,是新時代服務國家開放大局的歷史擔當,也是推進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現實選擇。高質量建設向北開放新高地,形成發展新動能,需要立足于國家和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與開放合作實際,綜合考慮國際和國內新形勢,重點深化對俄合作,不斷擴大中俄務實合作領域和規模。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升中俄互聯互通水平。
建設和完善中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暢通人員和貨物跨境流動,對于釋放兩國地區合作潛力、促進兩國毗鄰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新形勢下,要積極研究中俄鐵路、海運和管道基礎設施方案,提升兩國地區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有效發揮中俄“東北—遠東”政府間合作委員會和相關合作機制作用,規劃開發兩國互聯互通的新通道,提高中俄人員和貨物往來便利性。
二、對接中俄地區發展戰略。
以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等優勢,積極對接俄東部地區超前發展區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優先項目,加強對俄產業合作;以俄加大遠東能源開發和利用為契機,通過參股、股權收購等方式,參與俄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加強對俄投資合作。
三、深化中俄跨境產業合作。
圍繞先進制造、國際貿易、現代物流、數字金融、特色產品等產業領域,構建中俄跨境產業鏈,推動兩國產能合作,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轉型升級。著力推進制度創新,結合中俄各自的產業發展特點和產業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中俄跨境自由貿易區和跨境超前發展區,通過構建投資貿易自由、人員流動自由的開放合作新制度平臺,助力兩國跨境產業發展。
四、強化人才支撐戰略。
推動《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落實落地,打通落實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持續優化龍江引才育才留才的發展環境。加大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及俄羅斯等國家專家學者的引進力度,把人才智力勢能轉化為龍江創新發展動能。
五、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戰略研究。
建立完善與相關國家在科技發展信息數據庫建設方面的合作,挖掘合作需求,打造科技人才智庫。積極發揮科技智庫的評估與決策咨詢作用,針對“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科技創新合作重點方向開展長期跟蹤研究,定期發布科技創新合作研究報告。
六、探索科技金融合作。
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合作,建立面向對外合作國家的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和投融資機制,重點支持面向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加大高??萍汲晒D化力度 服務龍江振興發展
省政協委員姜同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對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作出進一步部署。實施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實現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大幅提升,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依靠創新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切實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近年來,省內各高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2022年,我省高校專利申請8168項,專利授權8303項,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09%和4.19%;高校轉化成果1066項,成交額3.65億元,同比增長37.73%,我省高校科技成果總量和轉化率均有提升,發展態勢較好。但還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比例較低、重量級項目轉化比例較低、優秀科研成果省內轉化少等問題。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力度。
參照省政府出臺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辦法》,制定高??萍汲晒D化獎勵辦法。對個人實施重獎,對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社會價值大的實行重獎,讓所有科技人員、廣大教師踴躍參與科研,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對省屬高校重點圍繞成果轉化情況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資金分配、項目安排、表彰獎勵、干部提拔使用掛鉤,用政策導向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
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職業經理人制度。
聘請既了解高??萍肌I、學科、平臺,又了解企業生產、發展需求的職業經理人,依托職業經理人搭建高??萍汲晒c企業應用平臺,把高校的優秀成果及時嫁接到企業的生產需求中。
三、建立用好“三個清單”。
系統梳理行業企業需求清單,對接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創新鏈;系統梳理高校科技成果清單,及時發布推介高??赊D化科技成果,組織開展成果發布對接活動,開展科技成果招商;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年度報告和績效評價清單,評選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高校,使高等教育真正賦能于龍江振興。
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貫通工程。
依托“頭雁”項目等,深化校企協同融合創新。持續推進“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創投機構校園行”“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措施,成立“四新”成果轉化聯盟和專家協作平臺,優化融匯創新鏈條,提升高??萍汲晒债a業振興發展的效率效能。打造“全流程”精準服務。對標“4567”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深入實施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實施成果培育“貫通工程”,推動高??萍肌罢娉晒碑a出提質增效;實施產教協同“融通工程”,做優高校成果產業化“軟環境”;實施產業化路徑“暢通工程”,提升“全過程”服務效能。
稿件均由本報記者郭銘華整理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荊天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