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推出黑龍江省“非凡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以黑龍江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振興發展新動能”為主題,重點介紹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如何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著力建成全國創新發展策源地和有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同時,黑龍江省工業經濟規模、質量、效益大幅提升,累計投入教育科研經費超538億元,在現代農業、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獲得了一大批代表性、原創性成果。

黑龍江省“非凡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現場
據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郭大春介紹,十年來,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在黑龍江陸續建成,新增“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家,新增國家野外觀測站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達79個。累計新增兩院院士13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國家杰青等156人。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144項。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郭大春介紹相關情況
全省基礎研究經費達到23億元,占研發經費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倍以上。2021年全省專利授權量達38884項,比2012年增長18623項。為“嫦娥五號”月壤采樣機械臂、“祝融號”火星車移動系統、“蛟龍號”水下導航定位系統、“奮斗者”號推進器、海水泵等國家“上天入海”行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一系列原創性技術支撐,貢獻了龍江智慧。
“十三五”期間,圍繞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黑龍江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528項,組織實施省重點科技項目、省科技重大專項304項。古龍頁巖油勘探研究成果推動“找礦”實現重大突破,新增石油預測地質儲量12.68億噸。全省共有技術轉移機構61家,其中國家級11家;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49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1家、國家大學科技園6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9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38家,比2012年增加2184家。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352.9億元,比2012年增長252.4億元。2021年全省科技成果招商簽約項目174個,簽約額812億元。
郭大春說,十年來,黑龍江堅持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推進44家省屬科研院所優化整合為21家,推動科研院所員額制試點。創新科技項目組織方式,2021年面向全國發布頁巖油氣勘探開發等“揭榜掛帥”榜單,設立32個攻關項目吸引省內外團隊參與揭榜。加強科技創新政策供給,出臺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等“1+7”科技創新政策、59條具體措施,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官英敏介紹相關情況
據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官英敏介紹,十年來,黑龍江省工業經濟規模、質量、效益大幅提升,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累計超過800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接近一半。新產品開發項目3.5萬項,新產品銷售收入6736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11.1%。
黑龍江擁有哈工大、哈工程等重點高校,有中船重工703所、中電科49所、哈爾濱焊接研究院等一批國家隊科研機構,還有研發實力雄厚的駐省央企,并且培育了一批創新企業和創新平臺。黑龍江擁有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16個、省級309個,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11戶、省級126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64戶,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4戶、省級32戶,還擁有一批國家級的示范平臺、示范基地、重點實驗室等,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官英敏說,一大批龍江創造的產品突破技術瓶頸,滿足了國家建設重大需求。“神舟”號系列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C919大飛機、國產航母等一批“國之重器”都有黑龍江工業的貢獻。

黑龍江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丁哲學介紹相關情況
據黑龍江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丁哲學介紹,十年來,黑龍江省累計投入教育科研經費538.1億余元,高校整體科研水平逐年提升,在現代農業、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獲得了一大批代表性、原創性成果,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78項、省部級獎勵4200項,其中哈工大劉永坦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黑龍江省高校現有科研人員近4萬人,研發撥入經費從2012年的38.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70.2億元,增長近82%,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由2012年的14.7億元增至2021年的28.3億元,增長92.5%;高校科研課題立項21.2萬項;技術與知識產權轉讓3.58萬項,合同金額4.1億元;授權有效專利3.5萬余項。
丁哲學說,下一步,黑龍江省教育廳將深入實施黑龍江戰略科學家頭雁支持計劃、“龍江學者”支持計劃等人才項目,支持高校匯聚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為創新驅動、產業轉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才萌/文 圖片提供:張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