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微度假”“周邊游”成消費新趨勢,農文旅產業作為城鄉資源紐帶,既是鄉村產業升級關鍵路徑,也是促進要素流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雞西市城子河區依托生態、紅色、民族資源大力發展農文旅產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資源整合度低、產品同質化等問題仍待解決,其實踐既折射產業共性規律,更凸顯以系統思維破瓶頸、以創新舉措釋活力的重要性。
錨定資源稟賦破“碎片化”,構建全域協同格局
農文旅產業發展核心是將分散資源“串珠成鏈”。城子河區雖有新陽湖、抗聯遺址、朝鮮族村寨等資源,卻長期“各自為戰”——新陽小鎮與紅色資源缺乏聯動,民俗與農業體驗脫節,導致游客體驗斷層、效益受限,根源在于缺乏統籌規劃的“一盤棋”思維。破解此難題,需強化規劃引領,一方面科學劃分功能布局,如城子河區“一核三帶”體系,以融合為核心串聯紅色研學、生態休閑、民族風情帶,通過景區直通車、“一票通”破資源壁壘;另一方面促業態互補,將紅色教育與研學結合、生態觀光與采摘聯動、民俗文化與食宿融合,讓“紅色記憶”與“民族風情”互賦能,形成“1+1>2”效應。

深化創新驅動破“同質化”,激發產業內生動力
當前農文旅產業多陷“產品淺、同質化”困境,紅色資源停留在靜態參觀階段,民俗局限餐飲,農業旅游搞“采摘+吃飯”模式,難以滿足深度體驗需求。應當從“資源端”供給轉換成“需求端”供給,以沉浸式體驗重塑供給。一是活化文化資源,用VR重現抗聯場景,開發“地下交通站秘密傳遞”實景游戲,培訓村民進行情景演繹,讓紅色資源從“可看”變“可感”;二是深化業態融合,借鑒艾維農莊“生態研學+親子采摘+DIY”模式,拓展“認養農業”“非遺工坊”,讓游客參與農事、制作民俗產品;三是造四季IP,春辦插秧賞花節、夏推露營音樂會、秋設采摘嘉年華、冬建冰雪樂園,實現“四季可游”,讓游客常來常新。

強化保障補齊“服務鏈”,夯實可持續根基
農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基礎設施、利益機制、品牌營銷全方位支撐。城子河區曾面臨道路窄、車位少、民宿標準不一、宣傳渠道單一等問題,這是近郊共性短板,不補齊則難留客、制約發展。基礎設施方面,需要以“硬基建”“軟服務”雙輪驅動,拓寬村寨路、增充電樁與停車場,完善便民設施,推進民宿標準化改造,建設“15分鐘休閑圈”;在利益機制上,建“村集體+企業+村民”模式,鼓勵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整合空置宅基地造民宿集群,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品牌營銷上,搭建“智慧文旅平臺”,實現“預訂-導覽-消費”一體化,借短視頻發起話題,靠“文旅代言人”傳遞體驗,聯動周邊推出“1小時微度假”話題,促進宣傳熱度持續升溫。

風起揚帆正當時,推進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需緊扣“城鄉融合”核心,以科學規劃統籌資源、以創新驅動豐富業態、以協同保障優化服務,還需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建立跨區域協調機制,加大對中小微文旅主體的政策扶持,培育本土運營團隊,完善游客反饋機制,動態優化產品供給,唯有持續破解發展堵點,才能讓農文旅產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新動能。(王煦菲 尹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