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如金。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的曬場上,收獲的水稻像一座座金黃的小山,綿延著豐收的喜悅。水稻種植大戶秦玉秋看著“糧山”,臉上的笑從嘴角淌進眼底。

在稻田里的秦玉秋
9月26日,對他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經專家組現場實收測產,他種植的水稻畝產超過900公斤,創下了近三年來的新高。這不僅僅是數字的突破,更是他五年來將科技與實踐相結合、追逐“豐收夢”最堅實的注腳。

“萬畝大地號”的水稻豐收場景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七星農場,見到了“高產達人”老秦,他皮膚黝黑,穿一件深藍色夾克,一說一樂略帶靦腆。
回顧近五年的種植之路,秦玉秋感慨“每一步都踏準了變化的節奏”,而他的角色也從“老把式”轉變成了善于學習的“新農人”。
55歲的秦玉秋種植水稻二十多年,種植面積325畝,既是遠近聞名的水稻種植大戶,又是“農業科技入戶”行動助力增產增收的典型。

秦玉秋在單產提升宣傳板前講解水稻種植知識
2023年,他的超高產水稻樣板田畝產突破836.6公斤,大面積畝產突破800公斤,代表七星農場角逐2023年全國農墾提單產“大比武”勞動競賽,刷新了北大荒乃至黑龍江省水稻高產示范樣板田的單產紀錄。2024年,經北大荒集團專家組驗收,秦玉秋的百畝攻關田水稻畝產達到820.2公斤,再次榮獲北大荒集團單產提升大比武第一名。第二次得“第一”說明了他的種植經驗已經實現了單產提升技術模式可重演、可復制、可推廣。

七星農場水稻收獲現場
蹲在晾曬的水稻旁邊,他抓起一把稻粒遞給記者看,告訴記者今年高產的原因,“年景是好!積溫夠,水稻的生長期非常長。但也不都是老天的功勞,這里頭也有科技含量。”

秦玉秋給記者看晾曬的稻粒
在陪同老秦去往七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送田里土樣的路上,他給記者講起了自己的“學習歷史”。

老秦的水稻豐收了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墾人,種水稻也是從2002年旱改水開始學的。最開始我就向綏化來的水稻戶學怎么種水稻?!闭驹谔锕∩?,秦玉秋笑著說,“后來農場組織各種農技培訓,我全去,特別是徐一戎老師來講課,我哪次都不落下!”他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徐老上課時說:“水稻跟人一樣,你下雨天是不是也得吃飯?那水稻到了農時該給肥,因為下雨你就不給了?那不行!到啥時候就得干啥事兒?!?/p>

在七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技術人員交流
他不但學習能力強,還能“靈活掌握”,“知識學到手了,也得結合地塊實際情況去做,我算是個會‘變通’的好學生,所以才能達到高產創建?!?/p>
秦玉秋認學,雙氧浸種催芽、工廠化育秧、疊盤暗室、測土配方施肥這些新技術新知識他都敢于嘗試,認真應用,除此之外,他還把高階的“葉齡診斷”吃透用好,幾片葉施肥,幾片葉除草,增溫降溫怎么調節都掌握得明明白白。一轉眼二十幾年,當年的“土學生”如今也變成了“土專家”。

老秦和技術人員在田間交流
談及這幾年科技給種地帶來的變化,秦玉秋打開了話匣子。
以前,巡田得扛著鐵鍬,風吹日曬;現在,只要動動手機,就能實時查看秧苗的長勢。之前插秧靠的是人海戰術,插秧機械也原始低效;如今,他熟練駕駛加載了北斗導航的智能高速插秧機。從前,施肥打藥全憑經驗判斷,“那時候,施肥撒藥,心里都沒底。苗黃了,不知道缺啥。長蟲了,不知道該打多少藥?!爆F在都是無人機植保,原來2天的活兒現在2小時干完了,而且無人機施肥特別均勻。

俯瞰北大荒智慧農業農機中心和“萬畝大地號”
秦玉秋告訴記者,農場搭建的“耕、種、管、收全環節智能管控系統”,讓科技真正走進了田間地頭。“現在春季育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通過手機我在家就能看,而且通風升降卷簾、微噴加水,我用手機就能操作?!鼻赜袂锟偨Y說,“五年前的水稻種植方法和現在比,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產管控服務平臺
個人的努力,再遇上了好政策、好技術。秦玉秋的奮斗,踩準了農業現代化的節拍。
“過去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鼻赜袂锏倪@句話,道出了智慧農業帶來的深刻變革。而他的個人實踐,正是七星農場乃至整個北大荒集團智慧農業飛速發展的縮影。

智慧農機中心停放的大型農機
走進北大荒智慧農業農機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大數據平臺對農田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大屏幕上,各類數據不斷跳動,農田的土壤肥力、墑情、病蟲害、作物成熟度等情況一目了然。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搭載高清攝像頭與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定期開展農田巡檢,為農業的精準管理提供第一手“空中檔案”。在物聯網技術支撐下,七星農場已建成覆蓋耕、種、管、收全流程的“數字田埂”,每塊土地都擁有專屬的數字化檔案。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讓黑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物聯網指揮調度平臺
產量越來越高,秦玉秋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他笑著對比起“十四五”前后的生活:“那會兒去地里,騎個摩托車,風吹日曬;現在開上了小轎車。以前住的是平房,冬天還得燒炕;如今搬進了場部寬敞亮堂的樓房,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好起來了?!?/p>

大格田里水稻收獲現場
對于秦玉秋來說,“我的‘十四五’”是一段在稻田戰場中逐夢的輝煌征程。他從一個傳統的種植者,成長為駕馭現代科技、精通“五良”融合的“新農人”。
他的感受正是北大荒集團千千萬萬種植戶的縮影。近年來,尤其是“十四五”期間,北大荒集團始終將糧食生產作為農業發展第一要務,精準謀劃、高位推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提升。同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聚焦種植技術、農機裝備、數字技術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化創新力為生產力,真正做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7.67%,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9.7%。

夕陽下收獲的稻田
文/記者 姜斌 劉暢 攝/記者郭俊峰 李鵬舉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