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飛帆 本報記者 李飛 王志強
眼下,在五常市的田間地頭,昔日秋收后令人頭疼的秸稈,正經歷著一場蝶變——曾經焚燒污染空氣的“一把火”,如今通過科學處置轉化為滋養黑土的“綠色肥料”、帶動增收的“金色資源”,成為生態農業轉型的生動注腳。
今年秋冬季,五常市農業農村局錨定“禁燒區嚴管控、全域促利用”核心導向,以分域施策、科技賦能、產業延伸為抓手,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現質效雙升。截至目前,全市秸稈還田和離田工作已經完成過半,預計20日前可全面完成既定目標,繪就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現代農業新圖景。
五常市農業農村局針對不同區域秸稈利用意愿差異,創新推行“核心區-重點區-次重點區”三級管理模式,構建差異化梯度補貼體系,用經濟杠桿撬動農戶參與積極性。分級補貼政策既守住了禁燒環保底線,又讓農戶在秸稈利用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實現了“禁燒零火點”與“資源化利用”的雙向共贏。
目前,全市20.18萬畝禁燒區農田已實現秸稈全量合規處置,農戶參與秸稈利用的主動性顯著提升。
“作業深度夠不夠,平臺一查就知道;有沒有偷偷焚燒,鐵塔上的‘哨兵’看得一清二楚。”五常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秸稈利用質量與效率,五常市以科技為翼,構建起全鏈條監管服務體系。
在作業質量管控上,依托省級農機管理平臺,明確玉米秸稈還田深度不低于30厘米、水稻秸稈還田深度不低于20厘米的硬性標準,作業完成后經平臺精準監測、市鄉村三級公示復核,農戶方可申領補貼,從源頭上杜絕“走過場”式作業;在禁燒監管方面,引入“鐵塔哨兵”高空監控系統,搭配地面巡查隊伍與農機作業定位監管,構建“人防+技防+機防”立體防控網絡,實現秸稈焚燒行為早發現、早制止,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在效率提升上,推廣高效離田與還田機械,目前全市離田機械日作業量達0.45萬畝、還田機械日作業量0.35萬畝,較傳統作業模式效率提升40%,秸稈“變廢為寶”的進程持續加速。
秸稈的價值,不止于還田與離田。推動秸稈利用從“單一處置”向“循環增值”延伸,讓秸稈成為守護黑土地、帶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生態效益持續釋放,秸稈還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每畝農田可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既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又守護了五常黑土地的核心肥力,為優質糧食生產筑牢土壤根基。
如今,在五常大地,秸稈已徹底擺脫“生態包袱”的標簽,成為兼具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綠色財富”。從“一把火”的污染之困到“萬縷金”的富民之喜,以秸稈綜合利用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這幅生態富民的美好畫卷,正在金秋的黑土地上不斷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