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收割現場。

馮國清介紹“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成果。
□文/攝 馬宇兵 申智文 本報記者 白云峰
近年來,“中國富硒稻米之鄉”方正縣堅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推動富硒稻米產業向生態化、綠色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逐步構建起以種植為核心、深加工為延伸、科技研發為支撐的“方正模式”,綠色有機水稻認證面積突破53萬畝,“方正大米”作為我省唯一稻米品牌被列入2024年全國農業品牌培育計劃名單。目前,“方正大米”品牌價值評估達138.08億元。
稻蝦共作一田雙收 生態種養效益高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方正縣會發鎮的馬杰家庭農場,十多棟大棚依次排列,蔚為壯觀。農場技術員王力剛帶領記者走進稻蝦養殖大棚。他介紹,秋收后農場開始忙碌稻蝦苗的孵化和越冬,現在小龍蝦都鉆進大棚池的泥土里,不久將孵化。
談起今年稻蝦種養的收益,王力剛興奮地介紹,今年農場種植了4000畝蝦稻,畝產1050斤。農場養殖小龍蝦之前,大米最貴也就賣每斤5到6元。稻蝦共作養殖小龍蝦后,普通水稻變成了生態稻、蝦稻米,現在每斤能賣到12.8元,春季時就已預訂出去。除水稻增值收益外,每畝能收獲小龍蝦45斤,銷售也紅火,每斤能賣45元以上,個頭大的9錢小龍蝦的價格能賣到每斤80多元。
來到方正縣松南鄉黎明村,村黨支部書記馮國清正張羅著高標準農田建設,他向記者介紹了“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結出的又一季豐碩成果,“今年在1000畝稻田中投放100萬尾小龍蝦蝦苗,光小龍蝦每畝就能增收600元到700元,水稻每畝能掙800元到900元,今年農戶的收成是節節高啊!”
松南鄉依托優質水土資源,大力發展寒地小龍蝦產業。現在,全鄉已有2個家庭農場率先開展規模化養殖,投放小龍蝦苗300萬尾,綜合種養面積達3000畝。通過推廣“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農業新科技賦能 促高產提品質
“方正稻米產業走出了生態高效的農業新路,除了養殖模式的創新,農業新科技的大力推廣應用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方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韓玉國向記者介紹,今年全縣種植面積110.8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74.6萬畝。經實地測量,水稻產量在每畝550公斤到580公斤,整體較往年產量有所提升,綜合體現在分蘗率、結實率、千粒重等數值均高于往年,較同期每畝增產10%左右。
方正縣以“科技農業”為引領,加快“五良”融合與推進,重點突出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植根于科技創新驅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融合創建集成配套技術模式,針對農業“耕、種、防、收”不同階段,圍繞品種繁育、農機推廣、作物栽培、綠色防控、科學施肥等方面,農技推廣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層體系協同推廣水稻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模式持續完善。集中把控播種、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環節,建立“促高產、強抗性、提品質”糧食單產提升技術模式,在德善鄉和會發鎮創建600畝“樣板田”和“輻射源”,推動農業新技術從“試驗田”走向“生產田”。
水稻單產提升綠色植保技術集成示范輻射范圍不斷擴大。以2025年綠色植保工程項目為平臺,集成組裝“使用安全、質量可靠、效果突出、綠色增產”的產品和技術,實現水稻生產全程綠色防控,促進水稻單產提升。創建400畝的示范區,輻射面積達6萬畝。
強化農技推廣 豐產豐收得保障
韓玉國向記者介紹,方正縣強化農技推廣,是農業豐產豐收的堅強保障。比如,粳稻優質培肥規模機械化及產業化技術集成模式,示范引領作用強勁。整合5家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集成優勢,聯合省農科院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作物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工程”專項,創建5處粳稻優質培肥規模機械化及產業化技術集成模式百畝示范區。
水稻智能無人駕駛插秧機械化作業,為加快智慧農機推動現代化農業體系構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依托北斗導航系統軟件的裝機應用,保障插秧機械作業時苗帶筆直、臨界行距一致、插植深淺一致,提供苗齊、苗壯、苗勻標準化作業模式,突顯水稻輕減化種植優勢。全縣無人駕駛插秧機械總數由2023年的70臺增加到今年的200臺,實現了數量和質量大跨躍。
另外,方正縣水稻無人機精準變量追肥養分高效管理技術模式示范效果顯著。無人機精準變量施肥是機械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重要舉措,為創建機械化精準施肥“方正模式”搶占“科學施肥”至高點,目前,方正縣已建設寒地水稻無人機精準變量追肥養分高效管理技術示范區120畝。實現植保無人機精準變量追肥,有效提高田塊水稻長勢均勻程度,節約肥料5%到8%,提高水稻產量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