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粵港澳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讓賽事經濟的區域帶動價值提前顯現。目前,十五運會市場開發收入已達18.4億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楊雪鶇18日接受中新社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十五運會對粵港澳的帶動作用遠超短期消費增長,更在要素流動、業態融合、城市升級三個維度實現深度賦能。
十五運會開始以來,全國體育熱潮持續升溫。從粵港澳三地跨區域協同辦賽的生動實踐,到全國各地全民健身熱情的全面迸發,與賽事相關的消費場景持續擴容,凝聚成強勁的體育經濟動能。
根據相關機構統計,11月9日至15日,廣州、深圳接待游客總量達1804.9萬人次,日均257.8萬人次,環比上漲17.3%,同比增長14.5%;旅游類消費金額廣州、深圳同比分別增長15.33%、24.48%,充分展現了賽事對旅游消費的強勁拉動。
在業態融合方面,廣東以“首發經濟”打造特許商品和體旅展銷會,香港制定十年體育設施發展藍圖,澳門通過社區化運營實現賽事與商業聯動,三地形成文體商旅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
城市功能升級方面,廣州改造現有場館提升國際賽事承接能力,香港啟德體育園建成多元化綜合園區,澳門90%場館完成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并實現碳排放降低30%,這些設施賽后將成為服務市民的公共空間,帶動周邊形成新的城市活力區。
楊雪鶇表示,為保障賽事舉辦,粵港澳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絡機制,探索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在體育方面的改革創新務實舉措,極大提升了人員流、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效率。
隨著中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賽事經濟已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國際高水平賽事的集群效應到群眾性賽事的流量密碼,各類體育賽事正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上海、北京等地的賽事集群效應尤為凸顯。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吸引約25萬人次觀賽,上海市外及境外觀眾帶動住宿餐飲等消費;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網球公開賽入園36萬人次、同比增20%,外地觀眾超18萬人次,門票及綜合消費、特許商品銷售額均實現大幅增長。
“這些數據印證了國際高水平賽事在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方面的強大能力。”楊雪鶇說。
與國際賽事形成互補的是,群眾性賽事正以貼近民生的特質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流量密碼”。這類賽事參與門檻低、覆蓋面廣,能充分激發本地消費潛力。
“浙BA”嘉興賽區預選賽中,9.9元的親民票價創下47.05萬元門票總收入,實現了體育惠民與經濟收益的雙贏。
面向“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這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將以十五運會經驗為重要借鑒,從多個方面發力推動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
楊雪鶇稱,在賽事引培上,持續引進國際高水平賽事,強化足球、籃球、排球職業聯賽建設,培育乒乓球、羽毛球等自主IP賽事及青少年高水平賽事;在消費場景拓展上,挖掘城市“金角銀邊”建設運動空間,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推動夜間體育消費和數字技術融合創新。
與此同時,在業態聯動上,促進賽、展、節、游一體化開展,深化“票根經濟”,開發中國風格賽事文化產品;在安全管理上,嚴格高危險性賽事許可,加強賽風賽紀治理,完善賽事標準體系并鼓勵創新推出各類賽事保險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