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調發展,關乎統籌一域和全局、前沿和后方、發展和安全。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24年新年伊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發布政府工作報告,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成為共識。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區域合作室主任劉保奎:
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
京津冀地處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幾年前的京津冀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尤其是北京“大城市病”突出,水資源匱乏,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并作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央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統籌指導。2014年7月至8月間,京津冀之間簽署了18項協議,三省市成立推進協同發展機構,率先在產業、生態、交通三大重點領域突破。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京津冀區域整體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確定了“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布局思路,明確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隨后,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的京津冀“十三五”規劃以及京津冀土地、城鄉、水利、衛生等12個專項規劃印發實施。
隨著頂層設計日臻完善,改革框架日益清晰,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快車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北京市場、人才、公共服務等資源優勢明顯,但也面臨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生態環境嚴峻等問題。2015年,北京市明確了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等四類非首都功能,并出臺《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為提升核心功能、提升發展水平騰出空間。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計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業務1.6萬件,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性制造業企業、學校、醫院等有序疏解。
與此同時,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進展。京唐城際、京濱城際、京張高鐵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提速,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出臺,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縱四橫一環”為骨架的城際鐵路網絡。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河北省實施“6643”工程和禁煤區建設成效顯著,2016年京津冀區域PM_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約33%。產業對接協作加快推進,“4+N”產業合作格局構建,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增長超過30%。
201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有關情況的匯報》。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成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同年,北京市完成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統籌實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5大領域350項重點工程。2017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一場深刻的變革拉開大幕。從編制《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到出臺《關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一系列頂層設計高水平完成,為新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6個方面要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產業協同協作深入推進,截至2022年底,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過9000家,“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模式加快構建。交通一體化加快建設,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京哈高鐵京承段等開通運營,京昆、京臺、京秦等9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京津雄核心區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有力推進,2022年京津冀區域PM_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下降超60%,永定河實現26年來首次全線通水。雄安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區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階段,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蹄疾步穩,保持年度千億元以上投資強度,行政辦公區二期建成,三大文化建筑建成投用,一批重點工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向前。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指出,“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推動北京“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處理好“兩翼”之間、“兩翼”和中心城區的關系,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二是持續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三是加快推進教育、醫療、養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持續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增進人民福祉。四是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
加快形成“一核兩翼”聯動格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描繪了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宏偉藍圖,明確了三省市功能定位。北京作為首都,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首要窗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時代首都發展,賦予北京“四個中心”(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系統闡述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重大時代課題,為首都發展謀篇布局、領航指路。
圍繞“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北京不斷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科學實施減量提質,堅持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相結合,內部功能重組與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為提升首都功能騰出發展空間,實現了從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
“一核兩翼”同頻共振是北京強化首都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解決“大城市病”問題,需要在更大的空間格局中加以考量。北京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發揮“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形成“一核兩翼”的新格局,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局中,北京作為“一核”,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首都功能不斷提升。北京堅持“雙控四降”,持續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市級機關搬遷、老城整體保護等措施,實現了中央政務功能保障、重點區域疏解與環境協同整治,首都功能核心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更加協調有序。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城市副中心,第一批35個部門、165家單位搬遷。截至2024年1月,北京市級機關第二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完成,35個部門、1萬余名干部職工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2.44萬件。2014年以來,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超過3000家,疏解和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四個密度”穩步下降,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持續推進,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等騰退工作完成,南中軸線御道景觀全線貫通,古都風貌日益展現,文化中心功能不斷優化。
作為北京“新兩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均強調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有序推進,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三大功能區呈現生機活力。行政辦公區二期建成,城市副中心與主城區以副輔主、主副共興的發展格局正有序形成;運河商務區引入總部企業、高新企業、專精特新企業140余家,注冊企業超2萬家,產業集聚與發展步入快車道;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筑建成投用,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開診運行,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基本完工,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雄安新區不斷完善政策、公共服務等,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建設,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階段。雄安新區學校與59所京津冀優質學校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幫扶合作關系,北京以“交鑰匙”方式支持建設的“三校”交付運行;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所高校雄安校區全部開工建設;雄安宣武醫院一期開診運行、二期正加緊建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建設工程項目開工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全面提速,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北京以減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功能整體提升,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未來建議進一步統籌規劃建設用地,通過綜合整治與老舊建筑維護,挖掘存量用地潛力,提高核心區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服務保障首都功能;北京“新兩翼”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協同推進京津冀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持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提升產業承接能力;依托“2+4+N”產業合作格局,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以“五群六鏈五廊”建設為突破口,逐步打造多層次、多領域的京津冀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密:
唱好京津“雙城記”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總體空間布局,其中“雙城”是指北京、天津,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引擎,強調進一步強化京津聯動,全方位拓展合作廣度和深度,加快實現同城化發展,共同發揮高端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十年來,天津依托臨都、近海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工業基礎,加快“一基地三區”(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打通供需堵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成效明顯。
聚焦供給,構建以科技與產業為支撐的創新廊道。天津正與北京攜手加強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北京研發—天津制造”創新轉化格局加快構建。一方面,天津在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促使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天開高教科創園與北京創新資源的互動不斷加強,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天津高標準建設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等共建7個創新平臺,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等一批研發機構落戶。另一方面,京津攜手加快合作平臺建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相關產業落戶天津,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對接。截至目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超4900家,其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3家。《武清京津產業新城規劃建設方案》獲批實施,鐵科院研發中心、北京化工大學武清產學研基地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聚焦需求,暢通同城統一的市場渠道。加快實現同城化發展,共同發揮高端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任務。近年來,隨著需求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數字技術變革持續深入,京津市場的消費規模、品類、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例如,藝術品、樂器等與興趣愛好相關的商品消費快速增長,在線服務消費市場增長迅猛,汽車、珠寶、電子產品等升級類消費增長明顯,休閑娛樂和文旅消費不斷增多。北京、天津作為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聯動進而推動市場一體化,為同城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為天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武清區利用區位優勢,著力打造文體商旅融合的新商圈。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建成投用,經濟拉動效應逐步顯現。天津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近年來開通了天津港至北京平谷等地的海鐵聯運班列,設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推動協同發展。京津物流園投產運營,搭建起高端智慧的冷鏈物流商貿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聚焦供需對接,拓展高效高頻“握手通道”。京津冀半小時、一小時交通圈快速推進,京津、京滬、京濱、津興4條高鐵聯通京津雙城的交通格局形成,便捷的通勤服務為供需快速對接提供了條件。京津城際鐵路實行月票制,高峰時段運輸能力大大提升。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覆蓋天津全部公交和地鐵運營線路,京津地鐵乘車實現“一碼通行”,很好地滿足了居民跨省市通勤需求。高效高頻“握手通道”是加快京津聯動的重要協同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會議、座談會、博覽會等信息交流溝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全方位深化與央企合作,中海油、中石化、中鐵建、通用技術集團等央企在天津布局;通過合作意向或協議框架達成合作關系,例如舉辦京津產業握手鏈接洽談會暨聯合招商推介會,2023年累計簽約合作項目40余個,意向投資額超270億元;通過制定實施政策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例如京津冀三地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合作協議(2018—2020年)》等。
天津擁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優勢,擁有濱海新區、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綜合保稅區等產業承載和政策創新優勢,產業配套基礎優勢,超大城市市場需求優勢。未來要緊緊圍繞自身功能定位,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注重市場化引聚資源要素,發揮京津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優勢,從供需兩側同時發力,不斷提升承接能力,唱好京津“雙城記”,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新動力。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陳璐:
以全面創新培育新優勢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河北立足地緣優勢和資源稟賦,圍繞“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把握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在對接和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新路子。
堅持全面創新,雄安新區現代化城市雛形全面顯現。一是新區建設從規劃先行到日新月異。雄安新區成立之初,堅持站位世界前沿高標準編制完成“1+4+26”規劃體系,突出“高端、創新、細致、嚴謹”導向和“綠色、智慧、韌性”三重底色,勾畫了“未來之城”的宏偉藍圖。隨后,按照規劃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四縱三橫”對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網具備通車條件,環城市外圍道路、內部骨干路網體系、生態廊道建設、雄安水系“四大體系”基本形成。首批央企總部以及高校、醫院、研發機構等重點承接疏解項目陸續落地建設,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投入運營。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區累計投資超過7100億元。二是集聚高端高新產業成效顯著。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園區即將交付,中關村科技園實質運營,空天飛行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雄安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有序運轉。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323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04家。三是聚焦創造“雄安質量”,塑造體制機制新優勢。深入實施“1+N”政策體系,推進制度集成創新,實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模式。在土地、住房、投融資、財稅、金融、人才、戶籍、醫療、社保等方面,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1+10”疏解配套支持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雄才16條”發布后反響熱烈,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創新成果。
依托科技協同創新,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取得突破。一是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應和產業轉移成效明顯。2023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810億元,較2014年增長約10.4倍。曹妃甸區、渤海新區等重點承接平臺持續發力,一大批汽車、醫藥、新材料等制造業和商貿物流服務業等疏解項目落戶河北,截至2022年底累計承接京津轉入企業和單位4.4萬家。二是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河北與京津共同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加強氫能、中醫藥、釩鈦等領域技術攻關,構建起適應協同創新要求的創新體系。2023年河北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保持全國前列,26家企業上榜全國民企研發投入500強。三是攜手京津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取得突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三省市產業協同發展由疏解存量向共謀增量轉變。河北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攜手京津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2023年,河北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超180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500家。截至目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超過2萬家。
加快政策協同,在開放競爭中打造環境新優勢。一方面,構建污染協同治理機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年來,河北攜手京津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以聯合立法、統一監測、協同治污等方面為突破口,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23年1月至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3.1%,較2019年同期上升10.0個百分點;PM_2.5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較2019年同期下降24.6%;白洋淀淀區水質穩定保持Ⅲ類。另一方面,協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加強區域商事制度協同改革、推進協同監管、深化政務服務合作、促進跨境貿易協同發展、推動知識產權全鏈條協同保護等措施,共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2023年河北省入選全國優化營商環境進步最明顯省份,平均每天凈增企業超700家,33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新征程上,河北要在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方面展現新氣象新作為。一是支持雄安新區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統籌構建疏解單位、未來產業、未來城市三個協同創新場景,培育一批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緊密銜接,區域分工協同的創新產業集群。二是打造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和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破解制約創新資源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鼓勵創新主體在河北布局創新平臺和高標準中試基地,同時加快推進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三是探索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新模式,進一步推動政策協同發力,在推進深化改革開放中培育新優勢。